四之器(第6/12页)

〔1〕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2〕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3〕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4〕而轴〔5〕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6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注释】

〔1〕拂末:扫茶末用的一种工具。

〔2〕柘:木的一种,属桑科,落叶灌木或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可以喂蚕,木汁可以染赤黄色,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3〕堕:碾磙子、碾轮。

〔4〕辐:轮毂上用来支撑轮圈的直木。

〔5〕轴:轮毂上用于驱动车轮旋转的圆柱形长杆。

〔6〕执:拿、持。

【译文】

碾槽,橘木做的最好,其次是梨木、桑木、桐木、柘木。碾槽内圆外方。内圆易运转,外方不易翻倒。槽内正好能放一个碾磙,再无空隙,堕,是木制碾磙,形似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拂末,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

█〔唐〕鎏金鸿雁流云纹银制茶碾

【延伸阅读】

碾茶所用的碾从古至今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材质有所不同。唐代流行使用木质碾和瓷质碾,如今都用铁碾或石碾。碾由碾槽和碾轮两部分组成,如同碓是臼和杵组成的一样。宋代《大观茶论》中对碾的制作要求是“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这种形状的碾应该是最为实用的。

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银质茶碾,叫鎏金鸿雁流云纹银制茶碾,是唐朝宫廷所用极品茶碾具。茶碾整体高为七点一厘米,长二十七点四厘米,碾槽深三点四厘米,由碾槽、辖板和槽座构成,与古书记载一致。它的做工非常精美,槽身两端雕刻成如意云头状,左右两边各有一只飞雁,并刻有流云花纹。槽座座壁上雕刻出镂空壶门,门之间装饰着天马流云纹。茶碾轴杆上錾刻“五哥”字样,轴孔周围錾有团花,外以流云纹装饰。

耀州窑唐代层中曾发现有陶制茶碾,其中一件刻有“李万”二字,推断是私人定制品。可见,唐代的茶碾不仅在市场上销售,还可以专门定制。

拂末是一种在碾茶完毕后,扫除茶末的器具。唐代拂末用鸟的羽毛制成,现在的日本茶道中,还保留着用鸟羽做拂末的习惯。宋代之后,一般用棕来做清扫茶末的工具。

【原文】

罗合〔1〕

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2〕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3〕、蛎蛤〔4〕之属,或以铜铁、竹匕〔5〕、策〔6〕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7〕。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竹刻堆漆寿桃茶则

【注释】

〔1〕罗合:茶筛、茶盒,竹篾编制而成。

〔2〕衣:蒙覆在器物表面的衣布。

〔3〕海贝:生活在海洋沿岸的生物,有壳,软体动物。

〔4〕蛎蛤:生活在浅海泥沙中有壳的软体动物,肉可食,味道鲜美。

〔5〕匕:古代取食时用的一种器具,也可用来量药。形状与今天用的羹匙、勺子相似,柄曲斗浅。

〔6〕策:竹片或木片。

〔7〕方寸匕:正方一寸的匙匕。

【译文】

将筛好的茶末放在盒中密封贮藏,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将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茶罗,再在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部分制成,或将杉树片弯曲成圆形,涂上油漆制成。三寸高的盒,一寸高的盖,二寸底盒,四寸直径。

则,用生活在海洋沿岸的海贝或蛤蜊等生物的壳制成的匙、策,或用铜、铁、竹制成。计量是依“则”为标准的。一般来说,烧一升的水,用正方一寸的匙匕来量取茶末。若喜欢味道淡的茶,就量取少量的茶末;若喜欢浓茶,就多量取些茶末,故此取名为“则”。

【延伸阅读】

罗合中“罗”是一种可以筛检谷物、去粗存细的竹制器具,和筛子的作用一样;“合”是指盒。所以罗和合是由两件器具搭配成一体的物品,具有筛选和存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