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之器(第4/12页)

相似,上面略作装饰,放入都篮确实体面。

【原文】

火䇲

火䇲,一名筯〔1〕,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2〕,以铁或熟铜制之。

【注释】

〔1〕筯:同“箸”,筷子。这里指火钳,形似筷子,夹火用的工具。

〔2〕无葱台勾锁之属:火䇲顶端没有任何装饰。

【译文】

火䇲,又称箸,就是平常使用的火钳,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且齐,并没有像葱台、勾锁那样烦琐的装饰,用铁、熟铜制作。

█火箸

【延伸阅读】

火䇲和炭筥、炭一样,是煮茶时烧炭的工具。火䇲原本叫火筯(筯和箸同义),烧火时可以用来夹炭块或拨火之用,和现在的火钳非常相似。

据《广东新语》记载,“疍人谓箸曰梯”,古代“疍人”指的是浙江、福建、两广的水上居民,这些地方的居民非常忌讳在船上说“住”,因此这一发音的字都用别的字代替。原本的“箸”换成了“筷”,火筯(箸)也变成了火筷,或者火䇲。同时这些地方也是茶叶的盛产区,这样改换的名词很快流传开来,成为通用的叫法。

这种夹炭的工具,重在实用性,古人在其制作工艺上也是以简单实用为主。尽管陆羽一再强调,不需要在这么简单的器具上雕饰葱台、勾锁之类的东西,但一些讲究的茶人,还是会对它加以装饰。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里出土的宫廷茶具里,就有一个系着银链的火筯,顶端雕有花纹,风格华贵,做工精致。

【原文】

〔1〕(音辅,或作斧,或作鬴)

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2〕。其铁以耕刀之趄〔3〕,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4〕。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5〕;广其缘,以务远也〔6〕;长其脐,以守中也〔7〕。脐长则沸中〔8〕,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9〕以瓷为之,莱州〔10〕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11〕

【注释】

〔1〕鍑:古代的一种大口锅。

〔2〕急铁:生铁。

〔3〕耕刀之趄:损坏的,不能再用的犁头。耕刀:犁头。趄:斜靠,倾斜。这里指损坏、残破。

〔4〕内摸土而外摸沙:用土制鍑的内摸,沙做外摸。

〔5〕以正令也:让某物变得端正。

〔6〕广其缘,以务远也:锅口要宽,略往外延伸,使沸腾的水有足够的空间,不易溢出。

〔7〕长其脐,以守中也:锅底脐部要突出,使火力能够集中在锅底。

〔8〕脐长则沸中:脐部突出,烧开水时,水就会在锅中心沸腾。

〔9〕洪州:唐代的州名,古指江南道和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一带。

〔10〕莱州:唐代的州名,由汉代的东莱郡演变而来。治所在今山东掖县一带。

〔11〕而卒归于铁也:最终还是铁制的鍑好。

█日本铁釜

【译文】

鍑,用生铁做成。“生铁”就是现在冶铁人常说的“急铁”,铸茶锅用的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成的。铸造茶锅时,在锅的内侧抹泥,外侧抹沙。内侧抹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侧抹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且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

█单柄陶罐煎茶器

【延伸阅读】

釜是一种煎煮茶的器具,陆羽所说的制作材料是生铁,或洪州瓷、莱州石。因为陆羽身处江南,所以并未把其他地方的制釜材料一一展示出来。比如,耀州窑出土的唐代陶瓷中,就有很多陶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