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强南弱(第11/21页)
然而,由于侯景的这致命一击,新建立的陈朝,并不是再建立在门阀政治的基础上,而是有了极为鲜明的寒门政治的色彩。从统治格局而言,南陈相比较南朝的其余三个朝代,自有其特殊的色彩。
那么,门阀政治的衰落,对于“北强南弱”局势的形成有何影响呢?
南朝的门阀,是由中原流亡士族和南方当地士族融合而言,从文化上而言,这个集团乃是传统汉文化的捍卫者——南朝士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对北方蛮夷的抗拒心态,乃是南朝长期抗衡北朝的关键。
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文化是存在着垄断性的,中国门阀制度之所以能够形成,跟文化的家族垄断,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南北朝时期,依旧捍卫着汉族固有文化的,也就是这些高门大族了。因此,门阀的衰微,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南朝文化传统的衰微,而一旦没有文化作为支撑,南朝于北朝最重要的优势也便荡然无存,也便再难抵抗北朝强悍的军事优势了。
从政治上而言,门阀之于皇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竞争关系,东晋末年的桓玄篡位,便是这种赤裸裸的竞争关系的体现,然而,另有一面,则容易为我们所忽视——那就是,保护性。
门阀作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在政治上,他们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支持政治动乱,对于政权更迭,他们也往往持反对态度。
最典型的例子,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失败。黄巾起义何以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当时的豪门贵族并不支持这场变乱。
东汉政权跟西汉政权的最大差别,西汉政权是平民集团建立的,刘邦和他的丰沛集团,都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根基,所以,西汉从一开始便是个平民政权;东汉则不然,刘秀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得到了河北豪族的鼎力支持,所以,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常浓厚的贵族政治的气息。
以此,要摧毁东汉政权,仅仅把底层民众煽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够整合东汉形形色色的门阀贵族。很遗憾,黄巾起义从一开始就有基因缺陷,就遭到了东汉门阀的一致反对,在门阀力量的联合绞杀下,黄巾起义遂最终宣告了失败。扑灭黄巾起义,这充分证明了门阀对于皇权的保护作用,而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政治上的保守性。
作为皇权的捍卫者,门阀具有天然的优势,比之一般寒门,门阀的政治经济地位突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可以迅速组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可惜的是,南陈政权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这些,当北朝军事力量汹涌而至时,南陈皇室势必只能独自面对这强大的挑战。
其二、南朝最为富庶的三吴地区,经济生产遭遇了巨大冲击。
中国的经济,一开始是典型的“北强南弱”,然而,随着永嘉之乱,中原汉人南迁,南方的经济也随之迎头赶上,而三吴地区也在南朝时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经济的富庶地区。南朝能跟北朝长期抗衡,强大的经济实力自是其坚强后盾。
然而,侯景之乱后,由于战乱频繁,经济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都市建康便在侯景之乱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更要命的,公元550年前后,江南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灾情(时江南连年旱蝗,江、扬尤甚,百姓流亡,相与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叶、菱芡而食之,所在皆尽,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衣罗绮,怀金玉,俯伏床帷,待命听终。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以此,江南经济遂遭遇绝境。
南陈建立后,经济虽有所恢复,然而元气已伤,再不复当年盛景,以此,从经济实力上而言,南陈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为薄弱的。
兄弟斗
三、趁着南朝内乱,东西魏联袂而至,夺取了大量土地。
首先说说西魏。西魏夺取的南朝土地,主要是两块,一是巴蜀和汉中,二就是藩国西梁以江陵(今湖北江陵)为中心的那方圆三百里区域。
西魏夺取巴蜀和汉中的过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轻松。
巴蜀和汉中,在侯景之乱时,是武陵王萧纪的地盘。
萧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说吧,跟大部分萧姓宗室一样,都是废柴。
在侯景之乱如火如荼之时,萧纪的手下徐怦曾多次建议他出兵勤王,结果此公什么态度呢?首先,他不想去,其次,他不想说——也是,自己老爹被困在宫城,不发兵营救,怎么说得过去?因为这两点,萧纪就对不识相的徐怦有意见,老觉得这老小子瞎嚷嚷,对其恨之入骨。
正巧,当时有人告发徐怦叛变,萧纪觉得正和他意,便仅凭徐怦写给将领的六个字(事事往,人口具),便想坐实他的罪名。当然了,在开干之前,萧纪也觉得良心不安啊,于是,找到了徐怦,表示,以你我的交情,你的儿子我会放他们一马(要是徐怦真叛乱,早就该灭族了,萧纪这么说,只能证明徐怦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