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强南弱(第9/21页)

这位柳仲礼倒是员猛将,赶到后,便大破侯景军,连杀数百,而侯景军甚至有一千余人坠入水中。柳仲礼于是追袭侯景,长矛几乎刺中侯景,于此关键时刻,侯景部将支伯仁从后赶上,一刀砍中柳仲礼肩膀,柳仲礼的坐骑陷入沼泥,无法活动,于是侯景命长矛军士猛刺柳仲礼,柳仲礼左右抵挡,仍是被刺到遍体鳞伤。就在柳仲礼命悬一线时,部将郭山石拍马赶到,冒着生命危险,将柳仲礼救出了战场,后来还是有人用嘴吸柳仲礼的肩膀,直到脓水吸尽,鲜血流出,才得活命。

这场战事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侯景再也不敢到秦淮河南岸,二、柳仲礼九死一生后,豪气顿失,再也不敢提战斗一事。

正月初四,萧纶集结了残兵败将,在大桁(秦淮河浮桥南)以南驻营,也奉柳仲礼为总司令;正月初八,荆州刺史萧绎所派的萧方等和王僧辩,也率军抵达了建康;正月十三,李迁仕和樊文皎率援军一万,抵达建康城下。

正月二十七日,勤王军发动又一波攻势,萧嗣、萧确、庄铁、羊鸦仁、柳敬礼(柳仲礼之弟)、李迁仕、樊文皎,率军北渡秦淮河,进攻东府(宰相府)前的侯景军阵地,焚烧栅栏,侯景军被迫后撤。

勤王军在青溪东岸扎营,李迁仕和樊文皎率五千精兵,独自进军,深入侯景阵地,初时所向披靡,一路杀到青溪桥东头,无奈中了侯景部将宋子仙的埋伏,樊文皎于是壮烈阵亡,而李迁仕则逃得一命。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截至目前,勤王军的攻势还是比较猛烈的,也有一批忠臣义士为国捐躯;坏消息是,勤王军的攻势到此为止……

所谓勤王军,我们可以类比于东汉末年讨伐董卓的盟军。

那支盟军几乎集结了东汉末年所有的英雄豪杰,但是,讨伐董卓的战争,却最终不了了之。何以如此呢?因为,盟军的“盟”字决定了,这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纪律性的缺乏凝聚力的组织,这样的组织,不管初时声势有多浩大,最终也会因为内部的种种矛盾而分崩离析。

勤王军也是如此。随着讨伐侯景的不断失利,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滋生——柳仲礼傲慢凶狠,看不起其他将领,以此,萧纶和萧大连跟他产生了矛盾;萧大连跟萧确也矛盾重重;各支部队之间心怀鬼胎,互相猜忌,矛盾重重,无意出战。

甚至,更要命的是,勤王军的纪律也很败坏,几乎不比侯景军强多少,这让他们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民众的支持。甚至,侯景军内部有些忠臣义士想要当内应的,听说了勤王军的此种情况后,也打消了念头。

战事已经延续了好几个月,在勤王军逗留不进的同时,宫城内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只有米,却没有木柴、鱼肉和食盐。为了煮饭,军士们只能拆下尚书省的门柱窗梁当火柴;马匹没有草吃,只能用草席替代,草席也吃完了,只能喂马吃饭;为了吃肉,士卒开始煮皮革,甚至捉老鼠,捕鸟雀;军士们甚至斩杀了战马,以人肉掺之,但这种肉却只能让人害病……

侯景方面困难也很大,粮食几乎吃完了,该抢的东西也抢光了,实在没有东西可以抢了,军士们饿得发了昏。当然,比之困守待毙的宫城内部,侯景军至少行动自由,算是好一些,东府也有粮食可以支撑一年,只是道路被勤王军切断,难以获得。此时,侯景军听说荆州的部队正在赶来,也十分忧虑。

此时,侯景的智囊王伟出了个主意——假称和解,达成暂时性停战协议。

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侯景立即派人交涉,而尽管宫城内部很多人都反对媾和,但无奈萧纲打定了主意,决意和解了。

事实证明,这是一步臭棋。萧纲为了和解,做出了所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让步,勤王军各部,凡是侯景感到担心的,都被萧纲下令调离了要害地区,然而,危机解除了吗?没有,当然没有。侯景一次次提出了要求,萧纲一次次答应,但是,最后,侯景的军队仍然在不断制造攻城器具,依然在宫城外围。

萧纲傻了吗?他不知道侯景在耍他吗?也不尽然,但是,又能怎么办呢?怎么都是输,萧纲只是选择了一个日后必被人耻笑的输法而已。

在和解之后,侯景的情况改善了很多,建康周边的勤王军数量很多,但却各自为阵;而他所担心的荆州方面的勤王军,却由于萧绎的小算盘,而早早的解散;他的断粮危机,也因为得到了东府的粮食,而得以暂时性解决。然后呢?然后侯景当然不会收手,他只会更进一步,对宫城施加压力。

被围困的南梁政府,此时已是岌岌可危——原本宫城关闭时,有居民十余万,士卒二万余;而现在,死亡率高达八九成,能作战的只剩下四千人,而就这四千人,也都是皮包骨头,骨瘦如柴,走两步都是气喘吁吁;原本富丽堂皇的宫城,现在却堆满了发腥发臭流着脓的尸体。宫城里的人,他们再也没有任何希冀,他们唯一期盼的,是勤王军的救援——不,这不是希冀,也不是期盼,而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