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长羽毛的东西(第2/5页)

DDT禁用两年之后,美国国会于1974年通过了《濒危物种保护法》。从那以后,为了保护这部法案中开列出来的濒危生物,人们所做努力的程度远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可举例子太多,以下只是其中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州神鹫的数量已经减少到22只。为了拯救这个北美洲最大型的陆生鸟类物种,野生动物学家使用秃鹫玩偶来抚育加州神鹫的雏鸟。他们还制作了假的高压电线来训练这种鸟,让它们学会不要触电。为了教它们不吃垃圾,科学家们给垃圾堆通上电,给加州神鹫一个温和的电击警示。他们还给多达400只加州神鹫接种了疫苗,用以对抗威胁它们健康的西尼罗河病毒。值得指出的是,对于这种同样会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用于人的疫苗都还没有被研发出来。科学家们还常常检验加州神鹫的铅中毒情况,因为它们在吃被猎杀的鹿的尸体时往往也会吞下铅弹。为此,他们已经给许多只加州神鹫做了螯合疗法的治疗,有的加州神鹫还接受了不止一次的治疗。对于美国鹤的拯救努力则耗费了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大多是由志愿者完成的。每年都有一队飞行员会驾驶着超轻型飞行器[5],教一群人工繁育的美洲鹤从威斯康星州迁徙到南方的佛罗里达州去越冬。飞行全程达到2000公里,耗时3个月,中间要经停数十站,全都是热心人为这些鸟无偿提供的私人土地。还有数百万的美国人虽没有直接参与这类行动,却以间接的方式给予了支持,比如加入诸多的公益组织,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野生动物守护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以及“保护国际”。

专注于我们为了物种保护能够做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比起悲观地推测一个把生物圈缩小到小小塑料管中的未来,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伦理上来看,前者不是都要强于后者吗?在阿拉斯拉的一个保护组织负责人就曾经这样对我说过:“人们需要心怀希望。我需要心怀希望。这才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在动物保护研究所的隔壁有一栋样式差不多但颜色稍暗的建筑,是一家兽医院,同样由圣迭戈动物园管理运作。医院的大多数动物都是过客,但也有永久性的住客:一只名叫奇诺希(Kinohi)的夏威夷乌鸦。夏威夷乌鸦在当地土语中称为阿拉拉(ˈalalā),目前仅存约100只,全都生活在人造环境之中。在圣迭戈期间,动物园繁殖生理学主任芭芭拉·达兰特(Barbara Durrant)带我去看了奇诺希。有人告诉我,达兰特是唯一真正理解奇诺希的人。在我们去看鸟的路上,达兰特在一处像是物资供应站的地方稍做停留,挑了几样奇诺希喜欢的小吃。其中包括面包虫;一只还没长毛的新生鼠,通称“粉粉”;还有一只成年鼠拦腰截断的下半身,一头是两条后腿,另一头是一团肠子。

没有人确定夏威夷乌鸦到底为什么会在野外灭绝。或许原因与毛岛蜜雀一样是多重性的,包括栖息地的丧失、被猫鼬等入侵物种捕食以及蚊子等其他入侵物种带来的疾病。无论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只住在森林中的夏威夷乌鸦被认为死于2002年。奇诺希是20多年前在毛伊岛上的捕获繁育中心出生的。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只奇怪的鸟。由于从小在隔绝的环境中成长,他不觉得自己与其他夏威夷乌鸦之间有什么联系。不过他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人类。“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达兰特告诉我,“他还曾经爱上过一只琵鹭。”

奇诺希是在2009年送到圣迭戈的,原因是他拒绝与其他人工繁育的夏威夷乌鸦交配。于是,人们决定必须要尝试点什么新鲜方法,才能说服他为这个物种本已有限的基因库做出贡献。最后,责任落到了达兰特肩上,要搞清楚怎样才能赢得这只鸟的芳心,或者更准确地说,赢得他的生殖腺。由于乌鸦没有外生殖器,达兰特只能轻抚泄殖腔的部位。奇诺希几乎是很快就接纳了达兰特的“殷勤”,但是直到我去参观的时候,他仍没有成功完成一次达兰特所说的“高质量射精”。又一个交配的季节正在来临,达兰特决定要再试试,每周3次,坚持5个月。如果奇诺希能够成功射精,她要争分夺秒地把这些精液送去毛伊岛上的繁育中心,用于给那里的某只雌鸟进行人工授精。

来到奇诺希的笼子前,我发现那其实更像是套房,一间前厅大得足以让几个人一起站进去,一间里屋满是绳子和其他的乌鸦娱乐设施。奇诺希蹦过来跟我们打招呼。他从头到爪都是乌黑的颜色。在我看来,他跟美国常见的普通短嘴鸦非常相像,但达兰特向我指出,奇诺希有着更厚的喙和更粗的腿。他的头向前低着,就像是在避免与我们的眼神接触。我心中好奇,当他看到达兰特的时候,是不是会有某种鸟类式的下流想法?达兰特把带来的小吃给了奇诺希。他回应了一声沙哑的呱呱叫声,听着有种诡异的熟悉感。乌鸦是能够模仿人类说话声的。达兰特说奇诺希刚才的叫声意思是说:“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