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我心中的城市——大阪府立大学周边(《文艺春秋别册》二一三号 一九九五年十月)

让我以此主题写文章,我觉得我还太年轻了。怎么说呢,应该等到成为更加明练通达的老人后再写更合适吧。

当然,记忆中,我到过很多城市。我偶尔会出门旅行,户籍也从大阪、爱知、东京、埼玉、神奈川一路迁来。但是说实话,很多城市离开之后就渐渐淡忘了。

所以,我想把这个题目稍微变一变,改成“我心中构建的城市”。这样的话,还是能数出几个的,我在小说中虚构出来的城市也可以算在内。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学城杀人事件》中描绘的城市。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城市也是该书主题之一。

虽说是虚构的城市,但其实也是有蓝本可以参照的。我上的大学旁边的街区就是这个地方的原型。

坦白说,那是个土里土气、毫无格调的地区。我们的大学以“屌丝”多而出名,这帮人三五成群地走在街上,让这里显得更加低俗,与“大学城”之名不甚相符。然而,当我打算以一个城市为背景创作推理小说的时候,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地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也许这里是我留下回忆最多的地方吧。

当年,我这个笨蛋学生去大学就是为了到弓箭部练习,练完就跑到大学城里闲逛。一想到自己将成为上班族,每天穿着西装挤在满员的电车里,就感觉毛骨悚然。我心中只希望这一天晚些到来,能拖延一刻是一刻。不想入职,那就应该积极寻找其他出路,而我只是和几个伙伴成天在咖啡馆里发牢骚。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想成为上班族是因为没有自信。

在回忆起那座城市的同时,对那样的自己的厌恶之情也一起复苏了。这种情绪也反映在书中,大家阅读拙作就能窥见一斑。

我在小说中把这个地方设定为旧大学城,另外还有一处繁华热闹、时髦商店鳞次栉比的新大学城。但是这个新大学城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是我当年心中的梦想。写于《大学城杀人事件》之前的《毕业》就是以这个新大学城为背景的。

顺便说一句,我心里正惦记着那个大学城最近有无变化,没想到却意外地得知了那里的近况。从网上的推理小说论坛里得知,我的粉丝们特意到实地走了一趟,他们的感想是“没啥可看的”。嗯,我估计也是。

特殊的才艺学校(《小说现代》 一九九七年四月号)

我当过整整五年上班族。那时,我在某汽车零件制造公司从事生产技术的研究工作。后来辞职是因为我得偿夙愿获得乱步奖,想朝着作家之路迈进。

辞职至今已经十一年了,按理说应该把上班时的事情忘得差不多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出现在我梦里的绝大多数都是那时的场景和人物。有人经常梦到学生时代被考试折腾得焦头烂额的事,而我则会梦到自己回到以前的职场,因为工作不顺利而焦虑不安——这种梦甚至已经半常态化了。“啊啊,今天必须得把这个实验报告搞定,但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呀。”我经常像这样在梦里苦苦挣扎。我虽然看不到自己的睡姿,但是这种时候我一定睡得很不安稳吧。

但是,我绝非不愿回忆上班族时代的经历,或者倒不如说正好相反。虽然我只上过五年班,但那却是我现在最宝贵的财产和武器。请大家试想一下,现在被称为作家的人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但是曾在制造业当过工程师的又有几个呢?除我之外,就再无他人了。

至于那时的经历以何种形式运用到目前的工作中,看看我写的书就明白了。很多故事都与科学技术相关;如果出场人物是公司职员的话,那这个人毫无例外是搞技术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作家则常把人物设定为贸易公司、广告公司中从事事务性工作的职员。这种情节与人物的设定能为我的作品增色多少不好说,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凸显了我的特色。

我把上班的五年当做上了五年特殊的才艺学校,这并不仅仅指那五年给我的小说创作带来的灵感。置身于那个巨大的组织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每天见到很多人,与他们一起工作。我和他们不算脾性相投,也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我在这种上班族的日常生活中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心得足够让我以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报告了。以前,某出版社的某部门还因为我打电话时过于礼貌而议论纷纷,这显然是上班族时代留下的习惯。要是我大学毕业后不工作而直接当了作家的话,也许又会被人鄙视说:“连打电话的基本礼仪都不知道,真幼稚。”

诸位新人,请一定要在公司里多学点儿东西。那里教材之多,倾尽一生都学不完。而且,大家还能从这所才艺学校领到钱,这不是非常划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