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突然死去的人(第6/8页)
那么,就让我们沿着这句“废话”,来推断一下余地死亡的原因吧!
很多人都认为余地是因为承受不了生活的巨大压力而做出蠢事的。据我所知,在中国,生活在贫困线上或者原本不大贫困但横遭变故的诗人不在少数。我的许多诗人朋友,无非是刚好维持温饱而已。有的则在温饱线上挣扎,吃了上顿即使有下顿,但几天后的饭钱就不知到何处筹集了。还有一些诗人,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八面,大江南北到处跑,整日与朋友觥筹交错,殊不知奔波本非内心所愿,他们也是情非得已的。包括我这样的人,似乎看起来人模狗样的,似乎什么都不错,但事实上我的生活可能是很多朋友难以理解的——不是说我过得差,而是说我过得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好。我想,在这个时代,大多数诗人作家可能都是过着韦应物《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直方难为进,守此微贱班。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牍间”所描述的日子吧!那么,生活的压力是不是余地生前面临的最大障碍?也许。余地年仅三十,没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身患重病,摊上这样的事儿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承受。但这就足以让一个七尺男儿产生逃避之心了吗?我持怀疑态度。事实上,正如许多网友指出的那样,光看余地的6000多册藏书以及他照片中的书架,就知道余地并不算特别贫困。在诗人们纷纷表示要对余地的妻儿进行资助的最初阶段,他的妻子姚梦茹就明确表示,自己的生活状况不错,不必资助。
这样看来,“余地因为生活压力太大而自杀”的理由并不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捐款进行了一个星期左右时,姚梦茹拿出一个叫“马晶”的女人的存折号,人们才知道姚梦茹的名字叫“马晶”。
那么,会不会是因为诗人的一时冲动或者厌倦了尘世生活呢?我们知道,艺术家的思想是浪漫不羁的,而现实又是那么的残酷,总让他们内心的愿望难以实现,于是一些意志薄弱者就采取了这样那样的方式寻求改变。这种方式既有顾城式的因无法得到想象中的生活而杀人进而自杀,也有阿橹式的因过于贫穷而多次蓄谋杀人,还有海子式的因为内心的孤独以及气功、爱情等复杂因素的纠葛而卧轨,以及戈麦的沉湖,昌耀的跳楼……余地采取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方式——用菜刀割颈。这是多么残酷多么决绝的方式啊,这个名叫“余地”的诗人,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可是,他刚刚有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一个再怎么懦弱的男人面对重病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内心也必定会充满责任和慈爱的,他怎么舍得抛下自己的爱人和骨肉,舍弃美好的天伦?
因此,我同样找不出“一时冲动而自寻短见”的理由。
会不会是缘于对人际关系过于失望?似乎也有那么一点。和很多诗人一样,余地的性格中也包含着那些诗人特有的品质——孤傲、倔强与空虚。我曾经在范稳的博客上看到他对余地的性格的简单描述。范稳说:“之前我曾经从其他朋友处隐约得知,余地在报社个性太强。我就知道,要坏事。”余地的湖北同乡、诗人宋尾说:他们都从湖北出来漂泊,余地在昆明,他在重庆,两人都写诗,但在诗歌圈子之外;两人先后进入媒体,饱受理性和枯燥的折磨。2006年,余地给宋尾打电话,说想辞去文化副刊部主编的职务,专心写小说。没几天,他真的就辞职了……余地离开了原先所在的单位,也不知道是不是“个性太强”的原因。但在我的印象中,一些诗人的确个性太强,很少能够得到上司赏识,有的甚至难以与同事融洽相处。一个人就算是“直方难为进”,不考虑仕途倒没什么,同事和朋友却是不可或缺的。可是,这就足以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吗?在不受到一些人的欢迎的同时,余地不是也得到另外一些朋友的赞赏吗?一个人总不可能因为被少数人排挤而选择自杀吧!打死我也不相信。
因此,以上种种都不应该是诗人决意离开尘世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余地的离去?至少在目前,没有人知道。从有关媒体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事发后,云南当地一家媒体这样报道:
有邻居说,4日零时许他们听到楼下发生争吵。
余地的妻子小姚说,因为余地喝酒的事情,他们争论了几句。“我前不久一直在山东,国庆期间才回来。”小姚7月份因为生孩子,在娘家住了一段时间,节日回到昆明,却发现余地几乎每晚醉酒。
“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那么激动,我们争吵中,他就冲进厨房拿菜刀,看样子是要自杀。”小姚夺下菜刀来,像哄孩子一样,好不容易把余地劝了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