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通往梦境的路(2)(第4/7页)

我就不会有像现在这样,常常因为不甘心而难以成眠的夜晚了。

8

读那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感觉到的是:作者在案发当时年纪还很小,但是却很能描述出当时的气氛。

毫无疑问,作者做了详细的调查。包含当时的街景、风俗等,都做了详尽的报导。阅读之际,过去走过的街头景色又都从记忆深处复苏了。

你也知道日本的城市变化一向很迅速,动不动就看到哪里被拆了、哪里盖了新的建筑物。帐棚鹰架搭得令人眼花缭乱,每一次看到都有新的变化。甚至想不起之前的建筑是什么也是常有的事。

作为小说的成就如何,我不予置评,但是光从它能够让当时风景在我脑海中重现这一点来看,那种读书经验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只是读完某些地方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怪怪的。

理由我也说不上来。就是一种茫然的不安,所以当时我也没有深入思索。结果经过几天后,灵机一动——大概是我走在街上忽然想到的吧——我想到了原因了。

我赶紧回家拿出书来再一次仔细阅读。

这一次,我将感觉有异的地方按顺序贴上了便利贴。

读到最后,我重新检查一遍便利贴所标示出的段落。

果然没错!

我确定了我的想法。

我发现了作者的描述故意和现实有出入的部分。

作者煞费苦心重现当时的地理情况和街景,却又写下这些几乎可说不必要的错误,显然是想窜改事实。

你猜是什么?

旧书店。

K是个有很多旧书店的城镇。因为大学多,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文风也很盛,所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那本书里面,连一家旧书店都没有提到。应该说,在该有旧书店的位置,却故意写成了其他店。作者能够按照当时的地图正确描述出闹区老店林立的街景,却只对旧书店只字不提。

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不禁抱着头沉思。

既然其他地方正确无误,可见得作者有其意图。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是一种游戏吗?

奇妙的是,似乎没有人发现到这一点。至少那些不知道K市、不知道当时街景的人是看不出来的;就算看出来了,他们也不会觉得怎么样。

我思索着理由,就是想不透。也许是作者私人的理由吧?尽管十分在意,但是因为工作一忙,我也就忘了这件事。

又过了几个礼拜后。

结婚的儿子正准备搬出去住。那是在我们帮他做搬家准备时的事。

走廊上有一叠用绳子捆绑的书本。

我问说:这些书要怎么办?结果儿子回答:要卖掉,已经叫旧书店的人过来了。儿子一向爱书,总是舍不得丢,但是因为新居太小,实在没办法带走所有的书。

是吗?我如此回答的同时,心中闪过一个念头。

我仔细盯着堆积在走廊上的书。

接下来的瞬间,我发现一个重要事实。

我发现了在调查那个事件时,自己所犯下的重大缺失。

9

行凶的青年其实很爱干净。

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随时都打扫得一尘不染。他也没有什么衣服,但身上穿的衬衫总是洗过、裤子也都烫得笔挺。这从所有人的证词中可以得知。

因此当时没有特别注意到他的房间空空如也、日用品也极端的少。只是忙着搜索那张纸片,以及可能是他丢弃的垃圾和水沟。

然而仔细想想,他不可能丢掉了那张纸片才对。

根据附近少年的证词,他是必恭必敬地捧着那张纸片。可以想见,他很盲目地崇拜那个教唆他去杀人的背后指使者。他应该会想留下那张纸片才对吧?

我再一次阅读那个少年的证词。

当时曾经反复读过不知多少次的证词,居然被我看到了错过的部分。

少年说青年经常教他功课。青年常常摊开自己的书,以小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说明物理、算术等理论。

青年毕业于国立大学的化学系。

也曾服务于制造农药的工厂,因此应该拥有相关的学术书籍才对。因为学术性的书籍都很贵,不太可能随便丢弃。

青年在自杀前,已整理过随身物品。

没错,他将自己拥有的书卖给了旧书店。

所以那张纸片应该是夹在某一本书里。

10

你可以想像发现这个事实的我,当时有多震惊吗?

不,我想你应该是无法想像的。

我的眼前瞬间为之一暗,几乎都不能呼吸了,甚至有种胸口被刀刺过的错觉。

我赶紧计算时效。

我知道青泽绯纱子结婚后移居海外。她已经长大成人了。

时效也中断了,所以时间还很充足。

当然很难说旧书店里还保有那本书。

可能卖给其他人了也说不定,也可能销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