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4/9页)

这是一幅出自有名的大师之手的杰作,保持着古老风格的高雅情趣,对于所要表现的人物再合适不过,谁见了心里都会产生种种有关中世纪晚期的西班牙或者尼德兰的联想。小汉斯·卡斯托普经常观察这张肖像,自然并没有艺术鉴赏的能力,但却不无某种一般的甚至深刻的理解。尽管只有一次,而且就那么一晃便过去了,当祖父郑重其事地动身上市参议会去时,他看见他确实像画布上的样子;当时小汉斯便禁不住把他这画中人一般的形象,我们已经说过了,当作自己祖父真正的本来面目,而那他每天见到的祖父反倒成了所谓的临时替身,只能差强人意地勉强凑合着啦。须知,祖父日常形象中使人感觉得离谱和可惊之处,显然就来自这种勉强的、甚而至于有几分笨拙的凑合,就是他那本来面目中无法消除干净的某些残余和暗示,例如那俗称“捏死老子”的老式白色高领结。只不过,这个名称显然不配用来指老参议那件令人赞叹的衣饰;对于它,即那西班牙细褶领圈,领结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暗示。同样,祖父戴着上街那顶翘得非同寻常的大礼帽,也是画上的宽边毡帽的替身,只不过更相像一些;还有那带褶子的长礼服,它的原型在小汉斯·卡斯托普看来就是画上滚着宽宽毛边的打了褶的袍子。

因此有一天,人家说他要与祖父永别了,小汉斯·卡斯托普便打心眼儿里赞成让他的遗容恢复本来面目。遗体就停放在祖孙俩经常面对面地坐着进餐的那间大厅里。在大厅的中央,汉斯·洛伦茨·卡斯托普眼下被花圈围绕着,躺在一具包着银饰的棺柩上。他死于肺炎,和肺炎作了长时间顽强的斗争,虽说在实际生活中,他看起来只是个善于迁就妥协的人。眼下他躺在灵床上,谁也闹不清楚是个胜利者抑或失败者,只不过表情极为安详。由于长期斗争的结果,他模样已经大变,鼻子显得尤其瘦削;他的下半身被一条单子盖着,单子上放了一束棕榈枝,头被一个绸枕垫得高高的,使下巴再美不过地埋在胸前的高贵领圈中;双手让花边袖口遮去了一半,手指头被人为地安排成了自然的样子,却仍旧掩饰不住冷漠和缺少生气。人们在他的两手之间塞了一个象牙雕成的十字架,他仿佛低垂着眼睑,正一动不动地俯视着它。

祖父生病之初,小汉斯还见过他好几次;可待到临终前,他就再也没见着他了。家人完全不让他看那斗争的场面,何况它又主要是在夜里进行的。他只是间接地通过家中窒闷的气氛,通过老菲特红红的眼睛,通过接送大夫的车来车去,才有所感触。可是,他如今在大厅里看到了结局,这个结局归纳起来就是:祖父已经庄严地从临时性的勉强凑合状态中超脱出来,一劳永逸地复归了自己天生的本来面目——这个结局值得赞赏,尽管老菲特一个劲儿地摇脑袋,抹泪水,尽管汉斯·卡斯托普自己也哭了,就跟当初他看见自己的母亲刚刚去世,紧接着又看见父亲同样静静地、陌生地躺在那儿时一样地哭了。

要知道在短短的时间里,对于如此年幼的小汉斯·卡斯托普来说,这已经是第三次,以致死亡这件事给他的精神乃至于知觉——实实在在地也包括知觉——都产生了影响。死的景象和他对此产生的印象不再新鲜,而是已经相当熟悉。就跟他头两次尽管自然地流露出悲伤但却挺过来了,丝毫未表现出神经虚弱一样,这次他也挺住了,而且显得更加坚强。由于不了解这一连串的事情对自己一生的实际意义,或者也有幼稚的漫不经心,确信世界总会这样那样地给他以关照,汉斯·卡斯托普在灵柩旁让人看见的一直是一种孩子气的冷漠和就事论事的专注。到了第三次,这冷漠与专注又混进一些过来人的情绪和表情,增添了一层特别老于世故的味道——由于心灵受到震撼而经常流泪,别人一哭也跟着哭起来,这样的情景在他已不可想象,他有的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反应而已。在父亲去世后的三四个月内,他已将死这事忘记了;眼下他又回忆起来,当时的印象又真切地、一股脑儿地、原原本本地重现在他的脑海里。

这些印象分解开来,化作语言,大致可作如下表述。死亡是一件圣洁的、有意义的和带着凄凉之美的事,也就是说与宗教或灵魂有关,但与此同时又是上述一切的反面,非常具体,只牵涉到肉体和物质,既不美,也无意义,更不神圣,就连凄凉也说不上。那庄严的宗教气氛表现在停放尸体的排场上,表现在花团锦簇以及众所周知的象征天国安宁的棕榈枝上;除此之外,把这种气氛渲染得更加强烈的,还有已故祖父那僵死的手指间插着的那个十字架,那灵床挡头立着的托尔瓦德逊[2]雕制的给死者祝福的耶稣像,那立于灵床两侧、在眼下同样获得了宗教性质的枝形烛台。所有这些布置显然都有更确切和良好的意义,要是想到祖父就要永远地恢复他本来的形象的话。然而除去这点,小汉斯·卡斯托普肯定也注意到了,虽说并未明白地向自己承认:那就是它们全部,特别是那大量的鲜花,其中尤为突出的又数那鲜花丛中触目皆是的晚香玉,都还有另一种意义和现实的目的,就是想将死亡的另一个既不美丽也不凄凉,相反倒是不正常的肉体的低贱方面加以美化,以便使人忘却,或者不为人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