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之出(第2/13页)

【延伸阅读】

古时山南地区包括的地域范围比较广,此范围内出产的茶叶品类也很丰富。其中陕南地区产茶,似乎并不为人们所普遍知道。因为这里与很多南方名茶区相比,算不上中国最好的茶叶原产地。但实际上,陕南不仅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而且产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唐代就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

陕西茶中要数紫阳茶最好,其形似毫,泡出的茶,汤色晶莹,香气浓郁。紫阳茶产自紫阳,紫阳位于汉江中游,巴山北麓。地质勘探显示,紫阳境内多处有罕见的富硒岩层,因此此地产茶也富含硒元素。古人对于什么是硒不了解,但是他们依然凭着经验察觉出紫阳茶的好处。紫阳茶很早就有,不过在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紫阳一地的寺院开始增多,而僧人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茶树,紫阳茶应该是从这个时期产量开始增加。唐朝时期,山南茶成为金州(今安康)的贡品献给朝廷,而紫阳是山南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种植和制作水平开始不断提高。紫阳茶口味醇正,不仅是贡茶,还是西北高原上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古时茶区人民在饮用之余,还用它来换取油盐等生活用品。

明代朝廷制定实施了《茶法》,用茶叶来交易马匹,以巩固边防。这种举措无疑刺激、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发展,当时有“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景象。但后来茶税越来越重,山南区的老百姓也开始拔茶植桑,紫阳一带的茶农依然坚持种茶。很多外地买茶的商贾,会越过汉中、西乡等地,到紫阳来“买茶装蓖”。到了清代,紫阳茶的发展出现兴旺的势态,时人写下“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诗句,来记录紫阳茶的辉煌。

█〔清〕朱泥印花四方茶叶盖罐

【原文】

淮南〔1〕,以光州〔2〕上,(生光山县〔3〕黄头港者,与峡州同。)义阳郡〔4〕、舒州〔5〕次,(生义阳县〔6〕钟山〔7〕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县〔8〕潜山〔9〕者,与荆州同。)寿州〔10〕下,(盛唐县〔11〕生霍山〔12〕者,与衡山同也。)蕲州〔13〕、黄州〔14〕又下。(蕲州,生黄梅县〔15〕山谷;黄州,生麻城县〔16〕山谷,并与金州、梁州同也。)

【注释】

〔1〕 淮南:淮河以南一带,唐代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所管辖地带在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到湖北应山、汉阳一带,大致在今江苏北部、安徽和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地区,治所在扬州。

〔2〕 光州:唐朝时期属于淮南道。管辖地大概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新县等地。

〔3〕 光山县:隋朝开皇八年(588)置县归光州管理(今河南光山县)。

〔4〕 义阳郡:唐朝初更隋义阳郡名为申州,辖区范围减小,仅如同今天的河南信阳市和罗山县。《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

〔5〕 舒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天的安徽太湖、宿松、望江、桐城、枞阳,以及安庆市、岳西县、怀宁县。

〔6〕 义阳县:唐代申州的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南)。

〔7〕 钟山:山名,地处信阳东十八里。

〔8〕 太湖县:唐代舒州的太湖县。

〔9〕 潜山:山名,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里记载:“潜山位于县城西北二十里,有三峰,一天柱山,一潜山,一皖山。”

〔10〕 寿州:辖境大致位于安徽寿县、六安、霍丘、霍山县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土贡茶。唐裴汶《茶述》里把寿阳茶列入第二类贡品之中。唐李肇《唐国史补》里记载:“寿州茶于七百八十年以前运销吐蕃。”

〔11〕 盛唐县:盛唐县原本是霍山县,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更名为盛唐县,并把县治迁至驺虞城(今六安县)。唐天宝元年(742),又另设立了霍山县。

〔12〕 霍山:山名,又叫作天柱山,位于霍山县西北五里。唐朝时,霍山产茶量颇丰,而且特别有名,有“霍山小团”“黄芽”之说。

〔13〕 蕲州:辖境大致在今天的湖北蕲春、浠水、黄梅、广济、英山、罗田县等地区。

〔14〕 黄州:唐初更隋永安郡名为黄州,治黄冈县,就是现在的湖北新洲。唐天宝初更名齐安郡,唐乾元初夏名为黄州。辖境大概在今天的黄冈、麻城、黄陂、红安、大悟、新洲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