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之饮(第2/6页)

,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2〕,汉有扬雄〔3〕、司马相如〔4〕,吴有韦曜〔5〕,晋有刘琨〔6〕、张载〔7〕、远祖纳〔8〕、谢安〔9〕、左思〔10〕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11〕,盛于国朝〔12〕,两都〔13〕并荆〔14〕〔15〕间,以为比屋之饮〔16〕

【注释】

〔1〕神农氏:传说的上古三皇之一,教民稼穑,号神农,后世尊为炎帝。后人伪托神农作《神农本草》等书,其中提到茶,故云“发乎神农氏”。

〔2〕晏婴:春秋时期政治家,齐国名相。相传著有《晏子春秋》。

〔3〕扬雄: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

〔4〕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文学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5〕韦曜:应作韦昭,三国时在东吴历任中书仆射、太傅等要职。

〔6〕刘琨:晋中山魏昌即今河北无极县人,曾任西晋平北大将军等职。

〔7〕张载:晋安平即今河北深县人,文学家,有《张孟阳集》传世。

〔8〕远祖纳:即陆纳,吴郡吴即今江苏苏州人,东晋时任吏部尚书等职,陆羽与其同姓,故尊为远祖。

〔9〕谢安:陈国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臣。

〔10〕左思:今山东临淄人,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三都赋》《咏史》。

〔11〕滂时浸俗:形容流传广泛。

〔12〕国朝:唐朝。

〔13〕两都:长安和洛阳。

〔14〕荆:今湖北。

〔15〕俞:同“渝”,指四川(今重庆)巴渝地区。

〔16〕比屋之饮:家家户户都开始饮茶。

█〔明〕陈用卿制包袱壶

【译文】

茶作为饮品,开始于神农氏。鲁周公时代,已为人所知。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好饮茶。流传广了,便形成风俗,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长安和洛阳以及今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了。

【延伸阅读】

中国茶事的发展演进,随朝代更替而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晰。从原始社会起,一直到现在,每个时期的茶事内涵都有不同。

原始社会时期。从相关史料记载看,多数古人认同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纪的神农时期,《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茶叶最初被发现,是做药草之用。

西周东周时期。这时巴蜀一带的茶叶已作为供品献给当时的统治者,东周时期的茶叶作为菜肴汤料,被人们食用。

两汉三国时期。史书记载,公元前59年,已经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录,说明川蜀一带的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出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写“苦荼久食,益意思”,茶叶的药用价值依然被重视,并逐渐发现了新的功效。史书《三国志》中记述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此时茶的地位有所上升,与酒的地位相差不多。

隋唐时期。隋人的饮茶习惯逐渐普及,其药用价值也继续被人们运用。史书记载,隋文帝以茶叶治愈重病,时人见有奇效,争相采之饮用。茶叶由此从药用演变成饮品,但多为上层人士饮用。至唐时,茶叶的使用开始普及,并从上流社会走向民间。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朝廷在今浙江长兴设立贡茶院,每年清明前派人督制茶饼,进贡朝廷;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征收茶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大师把茶籽从中国带到日本,日本茶史开始。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茶器和其他食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的茶具。

宋朝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在福建建瓯设立宫焙,专制龙凤茶团,至此龙凤茶团开始有了大的发展。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茶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明清时期。明代茶叶贸易蓬勃发展,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设茶司马,专司茶叶贸易之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废团茶,兴散茶。炒青叶茶开始逐步发展起来。1610年开始,中国茶叶开始向欧洲等地出口。1896年,清政府在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