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之煮(第2/7页)

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5〕,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注释】

〔1〕漆:漆树科漆属落叶乔木,高达二十米,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

〔2〕驻:停留。

〔3〕穰:本义为成熟的庄稼,这里指茶梗。

〔4〕倪倪:幼弱。

〔5〕越:散发,消逝。

【译文】

在开始制茶的时候,把那些柔嫩的茶叶,蒸后趁热捣杵,叶捣烂了,茶梗还是完整的,即使用蛮力,用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籽粒,虽然轻而小,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捣好后,达到一条梗子也没有的程度再拿去烤,就变得如婴儿的手臂一样柔软了。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失,等冷却后再碾成末。(好的茶末,形如细米;差的就像菱角)

【延伸阅读】

到了宋代,饼茶的制作从品类到技术均有大的发展。《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代贡茶在兴盛期,品类多达四十余种。《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比陆羽所述方法更为精细,品质也提高不少。宋代团茶的制法包括采、拣、蒸、榨、研、造、过黄七个步骤。

宋人采茶须在日出之前,以保证芽叶肥厚滋润。不过,采茶工采集芽叶时,品质高低并未细分,需要拣茶工人进一步挑拣。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都要细细分类,这一工序对茶品高低影响非常大。蒸茶程序则与唐代基本一致。蒸后的茶,要用特制大小榨床分步把茶叶中的水分、油膏榨出,然后把茶叶和油膏一起揉搓,如此反复至茶叶干透。接着研茶,研茶工具以柯木为杵,瓦盆盛装,需腕力强劲之人一边加水一边研磨。研磨好的茶放入模中定型,模有四十余种。入模后茶饼平铺竹席上,等最后的“过黄”工序。“过黄”即使茶饼干燥,与唐代焙干做法不同。具体是先用烈火烘焙,再用沸水焯,如此反复三次。最后用慢火焙,焙好后随即放入密封室内,以扇快速扇动,团茶制作至此完成。

宣和北苑贡茶图示

【原文】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1〕之类也。)其炭经燔〔2〕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3〕为柏〔4〕、桂5〕、桧〔6〕也,败器,谓杇〔7〕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8〕,信哉!

【注释】

〔1〕枥:枥木,又称苦枥木,木犀科梣属。生于山地、河谷等处,是石灰岩裸坡上少见的高大树木之一。

〔2〕燔:用火烧烤。

〔3〕膏木:带有油烟的柴。

〔4〕柏:柏科柏木属常绿乔木,树高可达二十米,树皮红褐色,纵裂。

〔5〕桂:木犀科常绿灌木或乔木,高可达十米,花期是农历九月、十月,香气极浓。

〔6〕桧:桧树,又称圆柏,柏科圆柏属常绿乔木,高可达二十米,树冠尖塔形或圆锥形,老树呈广卵形。

〔7〕杇:一种木制工具,用于削平粗糙泥墙的凸起土块。

〔8〕劳薪之味:用旧车轮之类的物件烧烤,食物会有异味。典出《晋书·荀勖传》。

█〔宋〕钧窑碗

【译文】

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桐、枥之类)。但是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有油烟的柴(如柏、桂、桧树)以及朽坏的木器(废弃的瘸朽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陈旧木材的味道”,确实是这样。

█〔明〕时大彬制大提梁壶

█〔明〕时大彬制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