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之煮(第4/7页)

【延伸阅读】

从古至今,爱茶之人都对泡茶之水非常重视,所谓“水为茶之母”。水不仅能够把茶的清香溶入其中,还能够体现茶道精神。烹茶鉴水,成为中国茶道的一个特点。古人对水品的评判,标准各异,若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水质应“清”,无色透明,清可见底,是选水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水是活水,水源须流动。

第三,要“轻”水,即今天我们说的软水。因为硬水含镁钙离子较多,泡出的茶,汤色暗沉,滋味涩苦。相传乾隆皇帝喜喝茶,他游历各地并命人用量具称量各地水的重量,发现京西玉泉山的水最轻,遂称玉泉为“天下第一泉”。

第四,应“甘冽”。古人认为水质清甜为上,而经历冰寒的水煮出的茶水,滋味也非同一般。

古代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对“融雪煮茶”的描述,唐代诗人白居易《晚起》中说:“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陆游《雪后煎茶》诗云:“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煎茶给宝玉吃。宝玉吃后惊叹无比,黛玉便问妙玉:“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煎茶图

【名家杂论】

天下水之多,何处不可取一瓢饮?但是古人对煮茶之水的重视,让选水变得复杂起来。研究水的专著便应运而生,比如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和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明代徐献忠的《水品》和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汤蠹仙的《泉谱》等。至于对天下水优劣的评判,自唐代至清代争论了上千年,还是没有定论。

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时任湖州刺史的李季卿,一次外出游玩,在扬州偶遇陆羽,便请其上船品茶。李季卿听说扬子江南泠水煮茶最好,就令士卒去取。士卒取水上岸后,不小心洒了一半,就取一半近岸的水充数。谁知陆羽一尝,说:“不对,这是近岸水。”倒出一半,再尝后才说:“这才是南泠水。”士兵听后告知实情,李季卿大为叹服,记下陆羽口授的天下二十名水等级:

江州庐山康王谷谷帘水第一;

常州无锡县惠山石泉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硖州扇子硖蛤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第五;

江州庐山招贤寺下石桥潭水第六;

扬州扬子江中泠水第七;

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

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

江州庐山顶龙池水第十;

润州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春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

苏州吴淞江水第十六;

如州天台西南峰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园泉第十八;

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不过此类记载的真实性颇有质疑,天下名水各有千秋,何茶宜何水不能一概而论,大可不必如此分等次。尽管对水之优劣有争论,后人从古人的这些研究中,还是可以找到好水的一致性评定:源清、水甘、品活、质轻。

【原文】

其沸,如鱼目〔1〕,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2〕,谓弃其啜余。〔3〕(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而钟其一味乎?(,古暂反;,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4〕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5〕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