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内容提要

本卷所论述的是战术和战略,这部分内容对中世纪的兵事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论述了有关预备队的使用问题,并认为这是斯巴达人所创造的战法,后来罗马人从斯巴达人那里引进过来。“安排一部分兵力作预备队,比起把部队的正面布列得太宽要强得多”。

作者还谈了合围追击的问题,地形问题。“得地利之便,比起勇敢无畏更加有利。”对敌人的估计一定要慎之又慎。“了解敌人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主力军军官的特点,至关重要。要摸清他们的性格是急躁轻率还是小心谨慎,是富于冒险还是畏首畏尾,他们作战是凭老谋深算降敌还是靠碰运气取胜。”

据古文献记载,在马其顿人之前,称霸世界的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当然,我们都知道,雅典人不但精于武事,而且在其他各种技艺方面也都遥遥领先;斯巴达人则仅限于对战争备加关注。

不过,历史学家认为,正是他们先从作战经验中得出某些结论,并将其编著成书的。在当时,人们认为,军事不过是英勇无畏,在某种程度上再加上机遇;可是,斯巴达人却主张重视作战经验,强调深入研究训练和战术问题。

他们提升兵法教官的地位,称之为战术家,让他们训练年轻人,教他们作战实践和使用兵器的各种方法。这可真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奇人!斯巴达人希望研究的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战法,舍此其他战法均不存在。

罗马人正是以他们所定的准则为依据的,罗马人不但在实践中运用这些作战法规,而且按照自己的理论著书立说。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您要求我尽可能言简意赅地将那些散见于许多军事作家的繁多书卷中的内容叙述出来。我认为,一字字地细读让人厌烦,但是浏览群书却又只能一知半解,实在得不出一个完整的理念。

在作战中,拉西第梦人运用战术获得了什么样的战果是不用多说的,我们在这里以克桑提普斯为例做一下说明。它单枪匹马前往迦太基人的营地,向对方提出自己可以帮助他们打赢敌军。这绝不是兵力和勇气的问题,战争是指挥和兵法的运用。结果,迦太基人重用了他,他也彻底消灭了敌军,并将敌军统帅阿蒂柳斯·雷古卢斯生擒活捉,罗马大军损失殆尽。他以一次交战的辉煌胜利结束了整个战争。[1]

同样,汉尼拔在挥师意大利前,就找来一位拉西第梦人做高参[2]。他按照此人的计谋行事,结果不但击垮罗马帝国的多位执政官,而且歼灭了罗马数个军团,尽管汉尼拔的兵力和战斗力远远不如罗马帝国。

所以,谁想要控制世界,就一定要做好战争的准备,谁若想摘取胜利的果实,就一定要加倍训练军队,一定要凭借本领和智慧,而不是寄希望于侥幸。要知道,面对一个拥有强大军力的国家,谁也不敢轻易惹它,或者对它施加侮辱。

一、在第一卷,我论述了有关募选新兵和对他们实施训练的看法。在第二卷,我谈的是军团的构成和内部管理问题。在第三卷,我准备谈谈作战的全部技巧和制胜的决定因素。

如果军团内部的规章制度较为完善,部队训练有素,严守军纪,那么我在这里所论述的内容将会较容易地被大家接受,也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处。

军队是军团、辅助部队以及骑兵的集合体,它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军队的规模控制在何种程度,则要通过专业人员来决定。薛西斯、大流士、米特拉达悌等国王都曾武装民众。事实上,规模庞大的军队最终之所以溃败,主要原因不在于敌人的骁勇善战,而在于它自身的臃肿。

我们都知道,人越多,发生偶然性事件的概率就越高。比如,在进行战略转移或者战术转移时,由于人数众多,行动往往较为缓慢;而且由于人数众多,队伍漫长,容易遭到敌军小股部队的袭击;在穿越复杂地形或涉水渡河时常常会因辎重转移迟缓而造成队伍混乱。此外,无数的驮兽和坐骑所需要的饲料也是一大难题。

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任何一次征战,筹集足够的粮草一直是个大问题。一旦不能妥善处理,它便会给庞大的军队带来阻碍。虽然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筹足了粮食,但是由于人数众多,每天的消耗量太大,粮食很快就会消耗殆尽。人员过多也会给水源带来严峻的考验。

部队返回后方基地,由于人数众多,往往会白白损失不少有生力量,而那些侥幸得以存活的将士则因为长途跋涉及战败等影响,成了惊弓之鸟,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敌人血战。

在古代,人们不需要规模庞大的部队,而是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其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他们在历经实践而得出的真理。在一些规模不大的战争中,他们往往认为,一个军团再加上若干辅助部队的军事力量足矣,即1万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就可以应付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