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15/18页)

穆彰阿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之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他的妥协态度没有被道光皇帝发现,是因为他过于世故以及善于伪装,他能随时揣测出道光皇帝的所思所想,所以始终没有以公开反对的面目出现。

手下有这样的大臣,也就意味着对英事务不可能完全按照道光皇帝的设想去办理。而且随着战争的不断失利,穆彰阿开始在朝廷施展自己的影响。可以说,穆彰阿的幕后操纵,耆英、伊里布等人的具体实施,以及英军大炮加棍棒的恐吓,最终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走上“议和”之路,并将议和之事授权给耆英、伊里布。而且正像范文澜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所说的,道光皇帝对议和之事似乎不愿过多参与:

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有应行便宜行事之处,即着从权办理,朕亦不为遥制。

道光皇帝终于同意议和,可是远在南京的璞鼎查还不知情。七月五日(8月10日),英军在南京江面摆开架势,声称清政府如果再不立即派出全权代表出来议和,英军将于次日清晨进攻南京。幸好当天夜里,耆英带着道光皇帝同意议和的谕旨赶到南京,双方就此约定于次日开始谈判。

七月六日(8月11日)清晨,耆英作为清廷派出的议和钦差大臣前往英舰谈判。实际上,所谓的双方谈判不过是一种体面的说法,英国人根本就没有和耆英多费口舌,而是邀请耆英等人参观英军舰船的大炮,以船坚炮利再次向清政府施压,也算是一次军力恫吓。而耆英在参观过后,立即向道光皇帝奏报,说英军的战斗力的确不是我大清的军力所能抗衡的。与英军议和是绝对正确之举。

有了军力的震慑,璞鼎查再次面对耆英的时候,就有了足够的底气。他告诉耆英,英国政府开列的条件,清政府必须一字不改地全部接受。为了尽快达到这个目的,璞鼎查准备让英军继续对清政府施加军事压力。

七月十九日(8月24日),璞鼎查借口听说清政府调寿春兵来到南京,从这个动向上看,清政府的议和乃是缓兵之计,真实意图是对英军进行内外夹攻,因此璞鼎查令英军进入战备状态,又宣称英军已经在钟山顶上安设大炮,晚上就要发起进攻。

耆英等人闻听英国人又要动武,顿时大惊失色。眼看议和之事就要成功,求和派们是绝不能让这件事情黄了的,因此耆英一面派使者好言安抚璞鼎查,另一方面又用夸大其词地奏报忽悠道光皇帝,好让求和派们没有顾虑地向英国人求和。

耆英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报中,汇报了英国人提出的各项条件,以及英军施加军事压力的详细情况。为了能够议和成功,耆英充分发挥官场老油条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技巧,将英方开列的条件尽量缩小并化解,说英国人的条件总的来看只是索要赔款以及开埠通商。他着重向道光皇帝汇报了英方的强硬态度,而且为了让道光皇帝答应英国人的全部条件,耆英对南京地区的防务做了不实的汇报。

查省城弁兵,不敷防守,所调各省官兵,曾经挫衄,士气不扬,未敢恃以为固。且江南民风柔懦,一闻此信,男女已数万号呼吁救。复查自英人犯顺以来,命将出师,总未能挫其凶焰,今竟横据长江,直逼金陵,危在旦夕。万一危城莫保,不唯京口梗塞,即安徽、湖北、江西各省会,英人均可扬帆直达。且闻英人有战若不胜,即遣汉奸偷穵高堰之信,祸患尤不可问。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大局。

南京防务虽然不足,但耆英的奏报也多有夸大不实之处,而且变相地以软硬兼施的手法,向道光皇帝施加压力,迫使他同意英国人的全部条件。从后来的事实看,《南京条约》的最终签订,耆英给道光皇帝的这份奏报起了关键的作用。

七月二十一日(8月26日),中英双方代表在南京城外的太庙举行正式会谈。英方自然而然地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谈判桌上,因此所谓的会谈也只是象征性的说法,清政府的代表实际上只是去领取英国人的议和条约。

此时,远在北京的道光皇帝时刻关注着南京城外的会谈进程。此前他多次谕令耆英等人,在谈判中要“事事落实,毋得稍留憾隙”,对条款要“切实议定,永杜兵萌,不可稍涉含糊,徒顾从前,仍成不了之局”。道光皇帝是希望耆英等人和英国人签署一份一劳永逸的条约,以免日后为英国人留下口实而再起战端。

然而道光皇帝的指示,在当时来讲也只能是政策不出北京城,耆英等人虽然和英国人也讨价还价,但是在迫切求和心态的作用下以及对方的强势逼迫下,最终还是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全部条件。但即使是这样,对于英国人提出的开通福州为通商口岸的要求,道光皇帝还是坚决予以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