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17/18页)
同样,《南京条约》中那个被后世视为不平等的“协议关税”,其性质其实与“治外法权”是一样的,都是大清帝国的高层们想免去管理的麻烦,而主动放弃了这个权力。事实上,无论是耆英还是伊里布都十分清楚当时体制的利与弊,在他们看来,鸦片战争固然是因为鸦片而起,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广东地区的苛捐杂税,以及在关税管理上没有明确的制度,终于惹恼了英国人,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抛开《南京条约》之后大清帝国走了一条什么道路不谈,单从这个条约本身来看,事实上五口通商为大清帝国迈入近代国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帝国,当时清政府可以利用五口通商的机会,实现产业转型,将国家成功带向工业文明,而且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育市场,甚至树立中国人新型的消费观念、培养新型的消费习惯。虽然这个机遇是外来势力强加给予的,但从整个国家层面讲,发展才是硬道理,被迫得到的机遇也是机遇。
正如费正清先生在评价《南京条约》时所说的那样:
英国政府要求签订条约只有一般性的目的,也就是废除纳贡制结构。1842年《南京条约》取消了只允许在广州进行中外贸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从而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商埠向外扩散的外国影响的滚滚洪流,它大大地加速了中国传统的国家政体及社会制度的解体和改组。通商口岸内出现了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的萌芽,旧的封建政体被冲开了一个缺口。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大清帝国并没有深刻悟出《南京条约》为自己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多么地难得。虽然此后大清帝国暂时赢得了一个和平时期,但高层决策者们依旧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并没有充分利用五口通商所带来的机遇,很快回到之前的宁静与安逸,继续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并不可怕,而上述的一切才是大清帝国的最悲哀之处。
前边我们说过,鸦片战争并不是像人们传统观念所认为的那样。这场战争蕴含着远远比它的结局更深刻的诡异真相,那就是这场战争,对大清来说,究竟是起到了救国还是误国的作用。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要站在自己的立场,还要站在对手的立场,从两方面看待这场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的这场战争,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也就是说英国人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要求中国通商。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战争理由是不让鸦片在中国流通和泛滥,而维护贸易自由往来的商业原则是英国人发动战争的理由。
当时的大清帝国虽然统治中国已经将近两百年,然而他们不懂得在天朝上国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法则,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了解国际自由通商原则的真谛。
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林则徐也确实尽心尽力去做了,然而他们都是从鸦片导致国力下降、白银外流、国人萎靡这个角度去考量的,没有—当然也不可能—从自由贸易原则角度去思考解决。虎门销烟事实上是一种政治因素的考量做法,是从政治角度去解决鸦片问题。
然而很多问题并不是仅仅从政治上进行考量就能解决的,相反,如果没有看透本质,即使动用政治手段去强行解决了,也会带来恶果。清政府对于鸦片泛滥的问题,并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当然也不会计算经济上的损失和收益,而是强硬地要求英国人交出鸦片,并强制采取禁烟,最终惹恼了英国人。
与英国人开战当然不是林则徐一人所能决定的,但至少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没有从战略上思考。如果惹恼了英国人,一旦战端开启,如果大清帝国输掉这场战争,到时该如何去面对;如果这场战争双方打成平手,也就是说双方自动停战,中英之间或许会延续先前的贸易形态,在未来的贸易过程中再寻找解决办法;如果清政府打赢了这场战争,那么鸦片将在中国销声匿迹,中英之间的贸易或许会重新正常化。
无论是赢还是打成平手,清政府都可以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去解决中英之间的问题。然而这场战争恰恰是输掉了,而且如果不是清政府最终同意英国人的全部条件,英国的军队甚至可能打进北京城,这让道光皇帝以及高层成员们十分惊恐,因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蛮夷小国”。
我们都说鸦片战争是一场民族保卫战,造成鸦片战争开打的主角林则徐,也被后世称为民族英雄。可是这其中一个巨大的悖论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战争结束后,居然成了有罪之人,原因在于清政府的高层们一致认为是因为他在广东鲁莽地禁烟,而惹怒了英国人,才导致英军即将兵临北京城下,威胁到皇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