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14/18页)
道光皇帝在镇江失陷后,就继续下令沿江各地对英军进行堵防,而他首先要求加强防务的就是南京。早在六月二十日(7月27日),道光皇帝就谕令提督刘允孝带领一千名湖北兵驰援南京。不过他判断英军为了迫使自己尽快屈服,很可能会沿运河北上,因此道光皇帝从各地抽调兵力加强长江以北的防务,他特别指出,一定要保住江北重镇扬州。
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道光皇帝调集河南、山东等地的兵力奔赴江北,从兖州、曹州两镇调集兵力奔赴清江浦,特别加封两淮盐政使但明伦以按察使头衔,负责办理扬州至清江浦一带的防务。
但是,道光皇帝的判断并不准确,英军并没有沿江北上进攻扬州,而是将大批军舰集中在南京江面。这实在出乎道光皇帝的意料,使得当时整个形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英军突然兵临南京城下,让皇帝陛下顿时大吃一惊,因为道光皇帝除了向南京城派出一千名湖北兵之外,对南京地区的防务根本没有准备。英军一旦发动进攻,相信南京抵挡不了多长时间便会陷落,到那时候,供应帝国首都北京的物资的运输通道将会被彻底封死。
由此,当时朝廷的妥协势力开始再次抬头,求和派的牛鉴、伊里布、耆英都用自己的方式暗示道光皇帝可以和英国人展开和谈,结果遭到了道光皇帝的严词拒绝。经历了这么多败仗,道光皇帝的态度未免给人一种倔强、死拧的感觉,然而以后世的观点来看,求和派们的意见被严厉拒绝,这其中有道光皇帝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一些想法。
作为这个帝国的最高主宰者,即使面对一系列的失败,他也无法立即改变对英国人的态度。对列祖列宗关于国家政策的理解,朝廷关于忠义的定义,所有的这些都在道光皇帝的头脑里形成了固有的印象,那就是一个明君是不应该屈服于武力的。如果走上求和之路,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和爱新觉罗皇室放弃了道德上的责任。道光皇帝十分清楚,当年明朝就是这么灭亡的。因此,道光皇帝本身也就陷入了一种内心恐惧的境地,因为作为皇帝,如果他失职,爱新觉罗皇室和他治理的国家将一起覆灭。
而且,从战争形势来看,虽然英军有可能完全切断漕运通道,但这场战争清政府还没有输掉全部。在道光皇帝看来,英军要通过长江天堑并没那么容易,他甚至认为如果布防得当,例如利用江中芦苇林立实施火攻,是完全可以阻止英军跨过长江的,他甚至对英军如果真的打到京畿地区也有着防务上的准备。因此对于道光皇帝而言,目前“失败”两个字他是难以承认的,他依然没有丢掉当年即位之初立志做个有道明君的理想,希望所有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要求,以获得对英之战的胜利。
道光皇帝的设想固然是好的,作为帝国的主宰者,不希望看到“天朝上国”受到损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道光皇帝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是,他的设想根本得不到那些求和派大臣的拥护,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地贯彻执行。清军的节节败退导致“地利”和“人和”均已失去作用。
从英军占领乍浦一直到深入长江兵临南京的过程中,以牛鉴、伊里布、耆英为代表的求和派们一直没有停止向英军求和,他们甚至暗中向璞鼎查宣誓,“若不实心相待,天必罚之”,只不过璞鼎查并没有理会这些大清官员的示好。
虽然道光皇帝继续对英强硬,但镇江的失守还是给了这位皇帝陛下以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依旧继续布防,但从他给奕经的谕令中还是能看出,经过一系列失败之后,这位立志成为有道明君的皇帝陛下,还是显露出了一丝悲观情绪:
两省将军督抚,筹办逆夷,将及一年,自问有何功效。迨成今日之势,尚自从容候旨遵行。朕愤懑而外,有何堪谕?自恨无知人之明也。
奕经在回奏书中辩解道:
长江天险,一旦失守,是疏防于平时,非贻误于今日。长江虽占地利,可设伏袭击英夷,然无人可实施。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后,道光皇帝就处在一种他有来言、朝臣总有去语的交织状态中,去处理与英国人对决的事务。随着朝臣们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来搪塞自己,道光皇帝的悲观情绪逐渐增长,而他的这种情绪每增长一分,就会进一步助长求和派们的求和欲望。
当英军舰船抵达南京江面时,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就开始向英国人不断示好。从穆彰阿的职务来看,应该是朝廷求和派们的核心。本来他作为军机大臣,是应该和道光皇帝保持绝对一致的,然而每当前方战事失利的消息传来,穆彰阿都会以局外人的身份讽刺说,没有出乎自己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