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13/18页)

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

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直至全军尽溃,力不能支。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惨烈程度,当然也能看出清军的伤亡程度,问题的关键是,清军的抵抗不可谓不激烈,然而终因寡不敌众,没能守住镇江城。

海龄眼见镇江城已不保,于是领军撤出城,在路过家门口时,其妻叮嘱他一定要身先士卒地督战,绝不能丢弃镇江城。为了断绝海龄的后顾之忧,其妻带着子女投入火中自尽。海龄悲愤交加,带领身边的四十多名士兵原路返回冲向英军,与之展开厮杀。随着英军越聚越多,海龄眼见不能取胜,又看到北门火势熊熊,于是也投入其中自杀殉国。

我们这一节的标题是“镇江血战”,之所以说是血战,是因为除了海龄全家跳入火中以身殉国之外,许多士兵也都宁死不屈,有的杀死自己的妻儿,然后与英军士兵同归于尽;有的被多名英军士兵围住,却继续左拼右杀,直至被砍成肉泥。值得一提的是,镇江之战是英军在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所付出的代价也最为惨重。依据英国政府在战后的统计数字,保守估计英军阵亡将官三人,伤十五人;士兵死亡三十一人,伤九十二人,失踪三人;海军阵亡将官一人,卫兵二人,伤将官四人,伤卫兵及水手十七人。累计死亡三十七人,伤一百二十八人,失踪三人。

反观清军,阵亡官兵二百三十余人,伤二百六十三人,失踪一百五十六人。

费正清先生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中国人虽然“惊慌失措,可是在实际战争中,他们的抵抗是很顽强的”。恩格斯在为美国《纽约时报论坛报》所写的一篇社论中,一方面热烈赞扬镇江守军的抵抗精神,另一方面也痛斥英军的残暴行为。恩格斯认为,驻守镇江的军事指挥官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士兵们却不缺少勇气,每个人都殊死搏杀,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

恩格斯同时揭露了英军的报复行为,他说英军在镇江之战中,损失了一百多人,为了对此进行报复,在占领镇江之后,英军展开大肆屠杀。英军在作战时一直采取极端的残酷手段,这种手段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是完全相符的,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与镇江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事实上,就连参战的英国军官,后来也回忆说:“在镇江,清军做了一次最为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

或许镇江之战让英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占领镇江后,就以极端的手段实行报复,可以说自鸦片战争开战以来,英军在镇江城里所做的一切最能暴露其殖民主义的强盗本性。镇江城破那一天,街道上到处布满了赤身散发的妇女尸体。次日英军就开始大规模的抢劫行为,全城商户无一幸免。英军大肆拆毁官署,并将俘虏的数百名清军士兵全部杀掉。据统计,城中仅投井及自缢的妇女就有将近百人,事后统计全城井内及空宅中的尸体有两千多具,而且骸骨混杂不清又凌乱不全。

镇江之战打得惨烈,主将海龄并非帅才,镇江失陷他应该负首要责任。然而从当时两军的兵力、武器对比来看,清军可以说是以劣势的兵力,使用落后的武器,打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为悲壮的一战,海龄在镇江之战中的表现,也应该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然而在海龄死后,朝廷却有人向道光皇帝揭发海龄,指责他闭城不战,是看重城内的金银财宝,想要据为己有。幸好道光皇帝并不糊涂,查明海龄是投火自尽身死,当即批示其“大节无亏”,下令在镇江当地为海龄专门建祠,并赐谥昭节,入京师昭忠祠。

7.《南京条约》

镇江之战是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清军对英军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战,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进行的最后一次对决。英军攻陷镇江,等于打开了通往南京的道路。

但是,对于接下来的进攻方向该选择何处,怎样才能尽快让清政府屈服,英军内部则有不同的看法。马礼逊认为:作为为北京提供供给的漕运通道,南京是其咽喉之地,所以应该尽快进攻南京,控制住镇江的局势,再占领南京,既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和兵力,迫使清政府答应条件,又可以尽快结束战争,与清政府的关系还有回旋的余地。

马礼逊的看法,本身就与英国新任外相阿伯丁的指示相一致,而璞鼎查也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采纳了马礼逊的建议,将南京作为接下来进攻的地点。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1842年8月2日),英军除留下两千人镇守镇江之外,所有兵力开始向南京进发,于七月四日(8月9日)抵达南京江面。两天后,英军在观音门附近登陆,其军舰也摆出了攻城的姿态,准备继续以武力要挟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