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4/25页)
下午二时,伯麦见定海清军无投降之意,便下令开始攻城。张朝发带领的清军作为第一道防线,在城外与英军短兵相接。英军先以炮火猛烈轰击,清军抵挡不住四散溃逃,张朝发左腿被炮火击中落入水中,被身边士兵救起后,急忙送往定海县城救治,因为伤势过于严重,一个月后身亡。
张朝发统领的第一道防线就这样被英军轻易攻破。在炮火的掩护下,英军首先攻占了定海城南的关山炮台,随后开始向姚怀祥驻守的县城发起进攻。姚怀祥带领守城士兵拼死抵抗,可是无法抵挡英军的枪炮。姚怀祥身上多处受伤,但仍然指挥清军拼死守城。
到凌晨时分,在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坚守后,守城清军已经是弹尽粮绝,可是英国人的炮火依旧猛烈。
姚怀祥眼看守城的士兵大幅减少,无奈之下眼含热泪下了撤退的命令。虽然他不是军人,但是作为一方父母官,他知道坚守城池也是他的职责所在,可是一个又一个士兵在他身边倒下,如果继续坚守到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这些年轻的士兵白白送死。在多重矛盾聚集于心的情况下,姚怀祥带着剩下的五十多名清军士兵从县城北门撤了出来。当他路过成仁祠时,悲愤之情涌上心头。成仁祠是一座纪念古代先人殉难的祠堂,姚怀祥认为自己作为一方父母官,不能保民安境,实在愧对先人,于是一头扎进成仁祠旁普宁寺的梵宫池,自尽身亡。
姚怀祥,字斯征,号履堂,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大挑,乾隆以后的制度,每六年把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分为两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分发浙江补定海县,道光二十年(1840)莅任。
“吾何憾焉!”这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值得一提的是,姚怀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县令级别中唯一一位为尽守土之责而殉难的牺牲者。虽然他的名气远不如后来牺牲的关天培、陈化成等人,然而自古以来,都会有万千像姚怀祥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人,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定海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大清帝国首次丢失国土的战争,如果以鸦片战争三次前哨战均取得胜利的角度来看,定海当时如果做好战备工作,不一定会被打败。武备废弛、兵不习战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加上总兵张朝发的胡乱指挥,造成守军无法协同作战,进而削弱了抵抗力量,最终导致英国人攻陷了定海。
还是那句话,定海之战不是一场在开打前就注定清军会失败的战争,清军在开战前至少有机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形势进行布局。如果林则徐的加强全国海防战备的奏疏早一点到达北京,如果道光皇帝具有先见之明,或许定海的战争局势又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可惜,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7. 琦善的乞和
在英国舰队离开广州大举北上的同时,林则徐其实就已经预感到英国人可能要以舟山作为突破口,甚至是继续北上去攻打天津。严中平先生在《英国鸦片贩于策划鸦片战争的幕后活动中》就说过,林则徐以“舟山之图占,天津之图控”先期入奏,建议道光皇帝下诏命令沿海各封疆大吏要加强防御,时刻做好抵抗英军入侵的准备。然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英军在攻占定海之后,一部分舰队则继续北上,目标直指北京的门户天津。道光二十年六月三十日(1840年7月28日),英国全权大臣懿律和作为副大臣的义律率领“威里斯”号等八艘军舰驶离舟山,于七月十二日(8月9日)抵达天津白河口,并派小船探测航道。
英国人到达天津海域后,并没有像对待定海那样,采取强硬的方式要求投降,毕竟这次只是想通过武力手段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不是灭掉它。来到天津就等于直接面对了身在北京的皇帝,因此英国人决定首先采取谈判的方式,向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提出此番前来的几点要求。
七月十四日(8月11日),懿律向琦善发出照会,申明清政府如果愿意谈判,必须委任全权代表到英军司令伯麦的舰艇上进行,必须在六日之内派代表到英国军舰上接受英国政府的照会文本,同时要求购买食物。
对于琦善来讲,现在他最担心的并不是该如何回复英国人的照会,而是皇帝陛下是否会怪罪他—为什么英国人会打到家门口来?毕竟他作为直隶总督,天津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在林则徐加强海防的奏疏刚刚到达的时候,英国人便开着军舰来到了家门口,这两件事加起来,对于他这个直隶总督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琦善决定先发制人,他向道光皇帝上疏说,林则徐加强海防的建议实在过于多虑,英国人此番前来只是为了要求通商,如果贸然加强海防力量,很可能会让英国人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