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6/25页)

琦善建议处理林则徐的意见,让身处慌乱之中的道光皇帝似乎找到了一盏明灯。站在只求“太平管治”角度的道光皇帝觉得,如果处理了林则徐就可以让英国人退兵的话,代价不算太大,因此听从了琦善的建议。

七月二十二日(8月19日),道光皇帝发布谕旨,罪责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在广东禁烟措置失当,办理不善。次日,琦善奉道光皇帝谕旨,让懿律带领英国军舰退回广东,承诺只要退回广东一切都好商量。可是英国人不为所动,依旧盘踞在天津海域附近,并不时地张扬武力,逼迫清政府必须同意他们提出的四项要求。

英国人不按常理出牌,使得道光皇帝很是无奈。然而英国人此时还没有想攻打天津,甚至对于能否打下天津心中也并没底。在他们看来,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是道光皇帝的态度,现在这位皇帝告诉他们只要退回广东一切都好商量,这种态度充分暴露了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心虚状态,而背后隐藏的则是军事实力的虚弱,这一点英国人看得十分明白。

所以英国人决定再赌一把,他们坚决不离开天津海域,看看接下来道光皇帝会如何应对。

事实证明,英国人等来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八月四日(8月30日),作为皇帝的全权代表,琦善来到大沽口与英国人展开谈判。

今天回首那段历史时,我们对琦善的印象大部分是停留在奸恶小人这个层面,可据正史记载,当时在外国人眼中,琦善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学者型官员,当然也是一位善于斤斤计较的官员。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琦善是一个和林则徐一样意识到大清帝国面临种种危机的官员。当上能和皇帝说上话的官之后,他力争让皇帝明白已经不能再将英国当作蛮夷看待。

在那个中国对世界还是一片模糊的时代,琦善虽然对世界形势也只是表面上的认知,但他想到了必须要以某种方式,迫使英国人重新回到一种稍微新颖而不是按常规形成的外夷管理制度中去。事实上琦善的这种想法在二十多年后终于实现,那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诞生了。

琦善在大沽口海滩的帐篷里,与英国人唇枪舌剑地谈判了两天,最终的结果是,懿律告诉琦善,如果想让他们掉头返回广东,清政府必须同意偿还鸦片烟价以及接受所有提出的条款。如果条款不被接受,那么停在天津海域的英国军舰将遵照本国政府的训令,对清政府实施军事打击。而且,琦善要在六日内给予答复。

事实上,早在琦善接到道光皇帝让英国人退回广东的谕旨后,身处战争一触即发的辖地之内,琦善并没有一味地妥协。作为封疆大吏,琦善面对英国人时还是适度地保持了尊严。七月二十三日(8月20日),琦善两次发出照会,向英方重申鸦片本是清政府的违禁物而且已经烧毁,本国皇帝陛下是断然不能允许偿还的。琦善警告英国人,自己已经开始在沿海地带加强战备,如果英方贸然开战,英国军队远道而来势单力薄,大清方面则是以逸待劳,对英方极为不利,希望懿律能够谨慎对待。

照会发出后一直到琦善到达大沽海滩之前,英国人一直处于犹豫之中。他们此番北犯天津,首选是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同意所提出的条件,而且此时中国北方开始逐渐转冷,随着季节的变化,英军中开始出现疾病,客观条件对英军并不十分有利。因此懿律权衡之后,决定无论清政府是否答应所提的条件,英方在来年春季到来之前不宜采取军事行动。当然后来在大沽海滩和琦善的两天谈判,懿律也是在做着最后的努力,算是对琦善连蒙带唬的一种赌博。

从八月六日(9月1日),琦善提出让英国人掉头南返,到八月二十日(9月15日)为止,琦善始终没有正面给予英国人答复。英国人反复催促,琦善总是用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进行敷衍。或许琦善也看出英国人在天津海域待得并不舒服,所以能拖一分便是一分,正所谓没有结果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开始向着琦善设想的方向转变。八月二十日(9月15日),懿律看到琦善始终没有回复后,同意将谈判地点改为广东,懿律还特意照会琦善,清政府可以对英国政府提出的各项要求酌议办理。

琦善接到照会文件后,兴奋得差点儿跳起舞来。

“赶快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皇上!”

琦善认为这实在是个向皇帝陛下表功的好机会:林则徐在广东惹的麻烦,在他这里轻而易举地化解,虽然他采取的方式有些无厘头,然而在皇帝陛下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指导思想下,他是很可以骄傲一把的。

天津大沽口谈判,在琦善的“拖”字方针指导下,尽管英国人以武力相威胁,但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未得到清政府的允许。英国人在这场较量中没占到什么便宜,但这并不说明英国人惧怕大清帝国。我们知道,这次谈判中英国人没能达到目的,是受到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