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3/25页)
事实上,定海虽然作为战略要地,但武备废弛已经二十多年。道光皇帝即位的时候定海驻守兵力是一万多人,可是到了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却减到两千八百人,海防线上没有一个专职的水师将领,只是由陆军将领兼管。这样的机制只能造成士兵训练懈怠。而且当地的士兵成分极其复杂,连例行的巡逻都很少进行。岛上没有大船,遇有紧急情况则临时雇用民船充当军舰。至于火炮布置,只有城东南处设有一座炮台,配有八门大炮、守兵五十名。
军备废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或许是因为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定海的官员养成了一种慵懒的工作作风。英国军舰到达舟山海域后,立即派出三只小船进至定海城南的道头港水面测量侦察。定海守军发现有外国军舰游弋时,立即向县令姚怀祥报告。姚怀祥不敢怠慢,又立即向总兵张朝发报告。可是张朝发却不以为然,他告诉姚怀祥说,自己早就知道这件事情,那些英国舰船是被海风吹到这里的,不必大惊小怪。
被海风吹到这里的?呵呵!或许在张朝发看来,英国军舰来得越多越好,长久的惯性思维让他认为,英国人的这些船可能也是像从前的那些船只一样,想要到定海从事贸易活动,如果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大肆索贿。张朝发一定没想到,不久的将来,海风还会把英国人的炮弹吹到他那里。
张朝发作为定海最高的军事长官,面对英国人的军舰居然是这样一种态度,可想而知定海的武备已经废弛到了什么程度。
就在张朝发继续做着大发洋财的美梦时,六月六日(7月5日),英国海军指挥官伯麦率领舰船闯入定海水域并直奔港内,决定向县令姚怀祥投书,公开索取定海。
次日清晨,英方派使者携带书信入城去见姚怀祥,并通知说伯麦要召他面谈。面对涉外事务,姚怀祥当然不可能独自去面对,他想让张朝发一同前往,可是张朝发却拒绝了他,理由是英国人只说了召见姚怀祥,没说召见自己,自己绝不会屈尊于英国人。
姚怀祥无奈之下只得只身前往英军舰船。
当然,姚怀祥到了英国人那里,作为大清帝国的朝廷命官,他还是没为国家丢脸的。
“为什么要来到我国领土啊?”见到伯麦后,姚怀祥并没有被吓倒,反而率先不卑不亢地问道。
“还洋行旧欠,必须托售(委托销售,实质是强制)鸦片,定海三百年前本来是荷兰人的地盘,请现在归还!请姚大人在三个时辰内回复,三个时辰之内如果我们没接到回复,就会开始攻城。”伯麦面对姚怀祥并没有客套的开场白,一上来就直奔主题。
“本县令乃一介小吏,国家疆土岂可擅自授让于人?至于归还洋行旧欠和托售烟土一事,还需从长计议。你们所提的条件十分苛刻,这不是我一人所能决定的。不是还有三个时辰吗?你们在这里等消息吧!”
姚怀祥说完后转身便走。话说回来,他很清楚自己在英国人面前展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样子,根本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作为定海的一方父母官,他十分清楚定海的武备是个什么样子。因此他决定回去和总兵张朝发认真商议一下,要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三个时辰,就算是决定开战,也应该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认真做好准备。
最终研究的结果是,在没得到“朝廷要求和英国人和谈”的命令之前,如果英国人首先动武,就必须展开反击,可是对于如何部署兵力的问题,姚怀祥和张朝发产生了分歧。
“英军所长在于舰炮,应该将我军分成两路,一路部署在离城一里的半路亭一带,一路部署在定海城内防。”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战法,姚怀祥率先发表意见。
姚怀祥的策略,就是不急于和英军进行正面硬碰硬的较量,如果英军率先动武,就采取守城待援的方法,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派人向镇海大营求援。可是总兵张朝发却认为,守城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提出只带领水师扼守海口,与姚怀祥“各分战守”。所谓“各分战守”,就是张朝发带领清军各营和水师齐集港口进行防堵,姚怀祥带领千余人负责守城,并规定在城外的军队即使战败也不准入城,而城内守军即使支持不住也不能出城。
张朝发作为定海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姚怀祥是左右不了他的。然而这种分工只能是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当的情况下还可以一试,现在清军已经严重落后于英军,这种分工只能是既分散了兵力,又各自形成孤军作战的局面,唯一便利的就是适合英军各个击破。
面对张朝发的固执,姚怀祥长叹一声,此刻在他的心中或许已经预感到此战必败无疑。然而作为一介小吏,他无法扭转乾坤,只能是在他权限范围内,派游击将军罗建功到附近村庄招募乡勇入城,以增强守城力量。而他则亲自登上城头指挥防守,决心与城共存亡,以尽守土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