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5/25页)
另一方面,琦善为了安抚英国人,急忙派人为英军舰队送去了牛羊等食物以示友好。七月十九日(8月16日),琦善在得到皇帝陛下的许可后,派千总白含章到英国舰船上取回了照会文件,这封照会全名为《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琦善得书后答应代呈道光皇帝,并约定十日内给予答复。
事实上,“答应代呈皇帝陛下”是一种礼貌性的外交说辞,琦善作为直隶总督肯定是要首先阅览的,并根据照会文件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再向皇帝陛下呈奏。
然而,当琦善仔细阅读这封照会文件后,他意识到此番英国人的到来绝不只是要求通商那么简单。
在这封名为照会实为通牒书的文件中,英国人严重抗议虎门的销烟行为,谴责林则徐的禁烟和抵抗英国军队是严重侵害住在中国的英国人权益的行为,是严重亵渎大英帝国国家威仪的行为,要求道光皇帝为英国人雪耻。他们具体提出了四项要求:
一、赔还全部查禁没收的货价(也就是指鸦片的烟价);
二、广州、厦门、福州、定海等港口全面开埠,割让一岛或者数岛给英国人居住;
三、必须对驻华英国官员平等对待;
四、偿还倒闭洋行的欠债,赔偿本次英国远征的费用。
照会的最后,英国人傲慢地写道:以上四项要求清政府要一一给予大英帝国满意的答复,如果满足不了大英帝国的要求,英国政府会采取必要的手段,例如,攻占港口、拦截中国水师船只、占据中国岛屿等,必定要让中国的土地上战火不熄。
琦善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英国人这次是来玩命儿的啊!”琦善将照会文件轻轻地合上放在案桌上,叹了一口气说道。
作为直隶总督,琦善有责任保护京师的安全,可是现在英国人叫嚣着打到了皇帝家门口,这让琦善很是紧张。在琦善看来,幸好自己先前在皇帝面前踹了林则徐一脚,如若不然皇帝陛下怪罪下来,他这个直隶总督是要担责任的。
作为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琦善十分明白皇帝陛下的心思,那就是让这些英夷离自己越远越好。皇帝陛下是绝不希望在皇城门口开启战事的,因此琦善代奏时的意见就显得十分重要。
琦善思前想后,决定在给皇帝陛下的代奏中,加上自己的润色和个人意见。
英国船坚炮利,而我国炮位陈旧,兵力不足,难以取胜,且本年即经击退,明岁仍可复来,边衅一开,兵结莫事。此时畿辅、盛京处处堪虞,江浙洋面海口,全被英军占住,而后来船只无数,必将南北并扰。英军此番之来,全系禁烟而起,广东缴烟时,林则徐曾许给英方烟价,后来负约,激起事变。该国率兵赴浙,系属有激而成,且并无滋扰之志。其在天津所递禀词,又极其恭顺,情属可原,窥其词色,似有愧悔之心。
总结琦善的代奏,都怪林则徐办事不力,英军才打过来了。英国人是无辜的,此番前来不是来打仗的,是来和谈的,先前在定海的所作所为属于“激情犯罪”,现在在天津递交的照会有悔过之心。
不可否认琦善润完色的代奏,会让道光皇帝“重新认识”英国人此番前来的目的。
就在几天前,林则徐建议加强战备的奏疏已经送到了道光皇帝手里。当道光皇帝在奏疏中得知英国舰队已经北上而且很可能会前往天津时,他满以为天津海口防范严密,因此诏令琦善只要有洋船到了天津,一定要禁止其靠近,一旦夷船擅自靠近,可以自行剿灭他们。
可是在得到琦善的奏疏后,道光皇帝知道了,天津的防务远不是他想象的那般坚固,而且英国人还有可能凭借船坚炮利,像攻占定海那样攻占天津。这让道光皇帝顿时慌了手脚,于是他立即指示琦善,务必要稳住英国人,至少要将英国人稳在天津海域,绝不能让他们靠近京城半步。
事实上,这正是琦善想要的结果。
琦善身为直隶总督,最害怕在自己的辖地开启战端,因为一旦开战,无论自己多么尽心尽力应对,皇帝陛下都免不了会给自己扣上一顶处置洋务不力的罪名。现在皇帝陛下要自己稳住英国人,而且看起来对林则徐的信任态度有所改变,对于琦善而言,接下来自己将会有发挥的空间。
“只要撤销林则徐等人的职务,给予一定的惩罚,就可以使英国人满意地退兵。”在得到皇帝陛下让自己稳住英国人的诏令后,琦善终于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找不到任何史料可以证明,琦善如此不遗余力地在道光皇帝面前诋毁林则徐,是因为两个人在官场上是政敌。琦善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规避风险的行为,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倒是符合中国传统官场的一贯作风。但是从当时中英两国的军力对比角度,以及先前已经成为各种事实的态势来看,琦善主和并非完全错误。今天我们骂琦善是卖国贼,只是源于因为他的建议,使得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道光皇帝责罚,然而一个国家的政治事件,是不能完全站在道德角度立场去评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