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2/25页)

前边我们说过,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也没有对大清帝国正式宣战,但这绝不意味着英国人只是在海面上小打小闹。除了虎门销烟让英国人蒙受了巨大损失之外,事实上五十多年来,在中英贸易中,英国人认为他们一直在中国遭受着不公正待遇,除了限制英国人的人身自由之外,贸易活动中也要经常忍受清政府的反复无常。当然,这不能成为战争的理由。

当时东南沿海是清政府布防的重点之一,其中广东驻军七万人,福建六万人,浙江四万人,江苏五万人。尤其在道光十四年(1834)律劳卑事件发生后,道光皇帝命令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进一步加强沿海布防。再加上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战备措施,至少使得广东沿海成为清政府海防地区的一道坚固防线,三场鸦片战争前哨战的胜利也印证了这一点。

英军本来准备在封锁珠江口后,破坏清军江面的防御工事,然后直接攻占虎门要塞。可是英国海军在指挥官伯麦的带领下刚一进犯,就被清军水师参将赖恩爵发炮击退。伯麦见广州防守严密,并无必胜的把握,加上英国政府在训令中规定的作战方案只是让其封锁珠江口,并没有首先攻下广州的指示。因此英军总司令懿律决定放弃在广州的战事,只留下少量舰船继续封锁珠江口,于1840年6月30日率领四十四艘舰船离开广东向北进犯。

懿律是义律的堂兄,作为本次远征中国的英军总司令,他之所以会这么快就决定放弃广州而北上,事实上也是听从了堂弟义律的建议。而且按照当时英国外相向懿律下达的第一号训令来看,那个时候英国政府依旧没有放弃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

一到达珠江口,便设法把我寄致中国宰相函一份,连同一份中文译本,一并送交广州总督……并且你应要求总督把这件包括原信和译本的公文送往北京,不得拖延。

先前义律在广州失败过三次,林则徐是个强硬的对手,义律明白指望林则徐充当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联络者,无疑是痴人说梦。他认为即使想通过中间渠道让北京知道英国政府的要求,也应该将信件送到厦门,这远比让林则徐率先知道英国政府的要求效果要好很多。当然义律十分清楚,即使信件送到了北京,最终的结果还是动用武力,而现在广州已然成为大清帝国海防的最坚硬点,与其用劳师远征之军在广州做纠缠,还不如选择清政府的海防薄弱点进行打击。

事实证明,英国人的决定是正确的。

英国军舰连樯北上,以五艘军舰奔赴厦门,其余舰船直奔浙江定海。道光二十年六月四日(1840年7月2日),英舰“布朗底”号进入厦门内港,舰长包诅派人乘坐舢板小船悬挂白旗,企图靠岸投递本国外相致大清帝国宰相的副本,结果被岸上驻守的清军轰走。面对这种窘境,次日,英军三十余人改乘大船,准备强行登岸,并扬言如果不让上岸,就动用武力。不过还没等把话说完,就遭到岸边清军的攻击,包诅下令开炮轰击炮台,当场打死九名清军士兵。厦门炮台组织力量全面反击。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清军击沉一艘英舰,包诅见在厦门不能得手,于是放弃投书事宜,北上前去追赶懿律舰队。

从英国外相巴麦尊给懿律的第一号训令来看,英国政府显然并不想将广州作为突破口,当然这可能是在义律带给本国政府的消息作为参考的基础上决定的。从当时的大清帝国整体海防布局来看,英国人选择了浙江定海作为他们的主攻方向。因为定海是浙江舟山群岛最大的岛屿,很适合做英军的战略据点。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中指出:

自东南诸省至北京,为海上要路,贸易商船必碇泊定海,考风潮顺逆,然后航行,且地近北方,驻守此地,则出兵攻诸都,运载粮食,皆大便利,英将谋先取此地者,即此故也。

显然,英国人是看中了定海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粮食储存量,看来,一旦将战争上升到国家行为,英国人并不想像先前的前哨战那样打骚扰战,而是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英国人已经有了具体的作战方案,但大清帝国除了林则徐在广州做了战备工作之外,定海显然还没有进入战争节奏。

定海历来是外洋停泊场所,平时最多不过一到两艘商船停驻,每一艘船到了那里,都要先贿赂总兵、县令等官吏,只有贿赂到位才能开仓贸易。因此当地的官员都盼望外国商船来定海,甚至还担心来的船太少,得不到更多的贿赂。由于当时信息传达不畅,定海的官员对虎门销烟所引起的中英关系的紧张局势完全不知,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准备和战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