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35/60页)
二、征求有勇气有智谋,可以冲锋陷阵的人;
三、征求身受冤屈,但告天无门、告地无路的人。
这三个门牌一立,太尉府顿时热闹了起来,每日里门庭若市,各种呈献计谋的、诉说冤屈的,一天就有好几百个。而王世充呢,倒也不闲着,很是把事儿当事儿,只要有人求见,他一概不推辞,有一个见一个;见到之后,王世充就是满面笑容,言辞谦逊,对这些失意人士宽言抚慰。
好人吧?最初的时候,那些有幸见到王世充的人,都认为他是好人,都认为他礼贤下士,关心民众。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因为王世充所做的到此为止,给他提建议的,他并没有实际采纳,而跟他诉说冤屈的,他也没有为其平冤昭雪。王世充从头到尾所做的,就是接见这些人,不断的接见这些人。
事实上,这就是王世充对待别人的方式,他不轻视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在他府里洒水扫路端茶递水的,但与之同时,他也从不会跟任何一个人深入交心,以诚相待。跟他接触不深的人,会觉得这是好人,但是,跟他接触深了之后,所有人都会发现,“好人”只是王世充的一层皮,仅此而已。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王世充的话,那就是——影帝。杨广曾经也是影帝,但是,那并不是他的本性;而王世充的区别在于,影帝,就是他的本性。
杨广在当了皇帝之后,就不想再演下去了,果断摘掉了自己的面具,但是,王世充在篡位之初,也并没有怎么改变,依然还是那副假假的脸孔。
王世充依然走亲民路线,虽然当了皇帝,但并没有因此就深宫独处,相反,他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随时都有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洛阳的市民,只要在某个固定街道等上一个礼拜,可能就会见到王世充本人。
王世充也不在乎皇帝的仪仗,不搞《礼记》上那套繁文缛节,他出行的时候,很可能就是穿着便服,骑着马;当他经过某处时,他也不需要戒严净街,人民看到他时,只需要远远的躲开,回避即可。
王世充把这种随性的出行,当成了笼络人心的宣传方式,他常牵着缰绳,缓缓步行,对着周边的民众宣传他的政治理念。
当然,王世充的宣传语调,一如既往的,还是那两个字——亲民:“从前,皇帝居住于深宫九重之中,无法了解下情。我王世充,并不是贪图皇帝的名号,我所想做的,乃是拯救黎民苍生于水火。我这个皇帝,就像一州的刺史一样,亲自处理日常事务,凡事都跟士大夫商议而定。我害怕各位受门禁阻拦,所以在门外设立座位,听取报告,各位有何意见,自当从实上述。”
而后,王世充就下令,西朝堂接受冤案的控诉,东朝堂接受对政府的意见。
冤案有很多,意见也有很多,于是,每天都有好几百人来朝堂议事,他们的奏疏都堆成山,不要说王世充本人无法一一处理,官僚机构同样无法一一处理。
一如既往的,王世充做出了承诺,但却无法兑现。因为害怕民众对他的质疑,不久之后,王世充也就不敢继续出宫闲逛了。
因为王世充实在太假,无法以诚待人,不能跟人推心置腹,因此,他的手下,都对他没有足够的忠诚,从他掌管东都朝政之日起,逃亡和背叛,便紧随而至:
王世充有个亲信叫独孤武,时任马军总管,此人有个堂弟叫独孤机。当时独孤机和朝内一批官员,都准备叛变,投奔唐王朝,而后,这批人中选了一个叫崔孝仁的使者,前来游说独孤武。
这位崔孝仁的游说词,当然没什么特别的,先是骂了一通王世充,后是夸了一通李渊,然后表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咱换个东家吧,最后,崔孝仁还提出了一个如何里应外合投奔唐王朝的方案……
当然,所谓游说,也不能张嘴就胡来,是要有点真凭实据,能让人信服的,崔孝仁对王世充的评价就很有代表性:王公只会做出小儿女们的动作,施些小恩小惠,以此取悦一些傻瓜。实际呢?此人贪婪卑鄙,凶暴残忍,从不照顾亲信故旧,如此何以建立大业?(王公徒为儿女之态以悦下愚,而鄙隘贪忍,不顾亲旧,岂能成大业哉!)
这段话算是说到独孤武的心坎里去了,没人比“亲信”更了解自己的“老大”,独孤武明白,崔孝仁对王世充的评价,那就是三个字——太对了!于是,独孤武就被说动了,他要换个东家了。
只是可惜的是,这帮人谋事不周,计划还没启动,就先泄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