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37/60页)
一如既往的,当听到罗士信这样的当世勇将投奔,李渊很高兴,派使者迎接慰劳,赏赐绸缎两万匹,并立即供应他所需的粮食,并任其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当然,以上所列,不过是逃亡将领中名气较大的,那些名气较小的也没有闲着,在王世充成立郑政权之后,各州各县投奔唐政府的,就每天都在发生……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恐怕,这就是如今王世充的心境。
怎么办呢?王世充也没什么好办法可想,他用了个很烂的办法——杀。
怎么杀呢?王世充规定,一个人逃亡,全家老小一律砍头;不想死的怎么办?允许告密——只要有人勇于大义灭亲,他就可以免除一死。同时,五家连保,如果有一户已经逃亡,其他四家却一无所知,四邻一并处斩。
这个办法当然很烂,因为,这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王世充杀的人越多,逃亡的人也就越多,而逃亡的人越多,王世充杀的人也就越多……
当统治者开始屠杀其所统治的民众时,他的末日就即将来临了。
王世充有所醒悟了,光靠杀人,似乎没办法阻止部众逃亡,但是,除此而外,他也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最后,他只能限制出城的人员,到了后来,甚至出城砍柴的人员数量,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进行封闭式管理,又造成了一个更严重的后果——粮食危机。
彼时的洛阳,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世充屯兵不散,仓粟日尽,城中人相食。或握土置瓮中,用水淘汰,沙石沉下,取其上浮泥,投以米屑,作饼饵而食之,人皆体肿而脚弱,枕倚于道路。
“人相食”,“吃浮土”,这就是王世充统治下的洛阳!
这是东都第二次遭遇粮食危机,但是,情形截然不同——第一次粮食危机,是因为李密的围城;而第二次粮食危机,则是因为王世充的闭城。第一次粮食危机时,东都仍有许多人愿意坚守,而第二次粮食危机时,东都已经人人思乱。
当统治者将自己的人民当成敌人来防范时,他的末日就即将来临了。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局势,王世充性情猜忌的一面,终于开始爆发了——只要他怀疑有人要叛变,不管有没有真凭实据,他都会将其关进宫城,而且,这个人的家属也会被一并关押;当将领们出城作战时,他们的家属也会被带入宫城,当成人质……如此这般,宫城变成了监狱,在这里被软禁的人,一直维持在一万人左右,当然,由于粮食紧缺,每天饿死在宫城的,也有几十个人。
当此之时,朝内的大官,最希望得到的官位,居然是“营田使”(负责在各地垦荒),原因无他——终于可以离开洛阳那个人间地狱了。
当统治者再也没有可信任的人,全都需要严加防备,当他的部下全都希望离开他时,他的末日就即将来临了。
所以,王世充的末日,即将来临了。
枭雄离歌之王世充Ⅱ——困兽
城堡,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但是,通常,要攻破城堡,还需要一股外力。
王世充肯定是要完蛋的了,但是,还需要有个人能推他一把。公元620年七月初一,送王世充一程的人终于来了——当日,李渊下诏,命李世民讨伐郑国。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较量,从唐军出征前的一个细节,我们就能看出端倪:
当时,李渊准备启用屈突通,临行前,李渊问他,说你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如果我要派你东征,他们怎么办?
屈突通回答,我此前是个被俘的囚犯,当时早就该死了,承蒙陛下不杀,对我礼敬有加,恩德深重。我当时就立下誓言,要用我的余生,为陛下尽节效劳,只怕死非其所。如今陛下愿意任我为先锋,我余愿已足,两个儿子又算得什么?
战争的一方,有人愿意为了效忠主上,而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战争的另一方,所有人都想逃离郑国这个人间地狱;这场战争的胜负,还有任何悬念么?
这场战争的剧本,当然早在开始前就已经写好了。
七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军抵达新安,王世充则派兵扼守各地——当然,派出去所有的人,都姓王,都是王世充的家人。
具体来说——魏王弘烈(王世伟之子,王世充之侄)镇襄阳(湖北省襄樊市),荆王行本(王世伟之子,王世充之侄)镇虎牢,宋王泰(王世充侄子)镇怀州,齐王世恽(王世充侄子)检校南城,楚王世伟(王世充老哥)守宝城,太子玄应(王世充儿子)守东城,汉王玄恕(王世充儿子)守含嘉城,鲁王道徇(王世充侄子)守曜仪城(东城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