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20/60页)

理想总是跟现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窦融之所以得势,是因为他于刘秀有用(用以牵制格局一方的隗嚣),而又实力有限,不成大器;而李密呢?他是李渊的竞争者,他所能奉献给李渊的城池越多,就意味着他对李渊的威胁越大,以他这样的情况,又怎能指望成为下一个窦融呢?

此时的李密,就如当日被削夺了楚王位置的韩信,他看不起别人,而别人也不待见他,他始终游离于整个唐朝主流圈之外。

整个唐王朝(在公元618年五月,李渊接受了杨侑的“禅位”,正式建立了唐王朝)中,只有一个人,是李密看得上的——李世民。

该年十一月,李密被李渊派去迎接李世民。当时的李密,自恃自己的才智和功业,看不起任何人,甚至见到李渊本人,都不免露出傲慢的神色,但是,当李密第一次看到李世民时,却顿时收起了他的傲慢,当时他对殷开山私下表示:“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祸乱乎!”

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惜英雄吧。只是,李密这个英雄,如今,也只能屈居于李世民这个英雄之下了——如果说隋末唐初的大乱世,我们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这对旗鼓相当的对手,从来没有机会能够正面交锋。

李密落到如今这个地步,有个重要的原因——他没有选择投奔徐世绩。

在李密降唐后,他原先的一些部下,李育德、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都投降了唐朝,而另有一些部下,投降了东都隋朝政府;而后,这道选择题,就落到了镇守黎阳的徐世绩的头上,当时的徐世绩,占据着李密原有的大部地盘。

该年十一月,徐世绩接到了一封信,这是他的一个老熟人寄来的——魏征。当时魏征跟随李密降唐后,许久不能得到重用,于是便主动请缨,要求去说降迟迟没有表态的徐世绩;李渊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乘坐政府的驿马,前往黎阳。

徐世绩跟魏征关系不错,接到了他的来信后,又听说李密也降唐后,终于打定了主意,准备西归了。然而,在西归之前,徐世绩对他的秘书长郭孝恪说了这样一番话:“这里的人民和土地,都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疏呈献给唐公,是利用领袖的失败,贪天之功为己有,这种行为,我会感到非常羞耻。而今应该开列郡县、户籍、人口、马匹的数目,报告给魏公,让他自行呈献给唐王朝。”

于是,徐世绩派遣郭孝恪前往长安,而后,又运送粮食供应给淮安王李神通(李虎的孙子,李渊的堂弟)。

接下来,让李渊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徐世绩的使节已经入京,李渊很早就知道了,他也一直在等待这位使节递上呈文,请来觐见,但是等来等去,这位使节居然根本对他不理不睬,后来经过调查,此公入京后,居然只见了一个人,而且递上了一份报告——李密!

李渊内心且惊且疑,然后,立即召见了郭孝恪。李渊问他,你这是怎么回事呢?郭孝恪遂将徐世绩的说法向李渊一一言明。李渊大为震动,叹道:“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

请注意两个字——纯臣。中国历史上,忠臣或许有很多,烈臣或许也有很多,但是,能够当得起“纯臣”二字的,却寥寥可数。

什么是纯臣?顾名思义,就是纯粹的臣子。

政治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舞台,在这里打滚的人,几乎都是利己主义者,这些人,早就跟“纯粹”二字毫无关联,他们的心思太复杂,城府太深沉,算计太精细,他们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保住自己的地位,获取自己的利益。乱世之间的战将和谋士,就多是此辈。

当日陈平分析刘邦与项羽的优劣时,曾直截了当的对刘邦说起了他在人才方面为什么相对项羽有优势:“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

陈平在这段话里,两次谈到了刘邦“不能得廉洁之士”的情况,前一次,是说明了刘邦的现状,而后一次,则断定了刘邦的前景。换而言之,尽管陈平认为要取天下,需要两方面的人才都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但是,他深知刘邦的脾气秉性,明白廉洁之士不管是以前还是将来,都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