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18/60页)

李密跟王世充较量多次,有好几次,都是反败为胜,这次,他不过是想故技重施。拿下邴元真,这当然很容易,但是,在李密看来,这根本无助于扭转战局,毕竟,偃师一败,强弱之势已然逆转,如果按部就班,李密必败无疑。如今,邴元真秘密跟王世充接洽献城,这对于李密是个机会,李密只要佯装不知,趁着王世充渡河的当口,给他来个半渡而击,那么,形势就会再度逆转!

半渡而击!又是半渡而击!历史证明,半渡而击乃是把双刃剑,古有苻坚,近有尉迟惇(具体请见上册《文帝篇·天命所归·纸老虎》),都是试图半渡而击,但却最终一败涂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战法有个关键点——时机,英文中的一个词,或许更精确——timing。

所谓半渡而击,首先要观察到对手的“半渡”,而后,要抓住这个timing,立即发动攻击,否则机会转瞬即逝,形势就会立即逆转。

这个时间点很不好抓,因此,历史上存在着很多“半渡而击”失败的例子,但是,为了一举扭转败局,李密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了。

然后,我们就要再一次为李密唏嘘了,因为,他的运气,再次跌至谷底。

李密派出的侦察兵,在王世充军队抵达洛水北岸时,居然毫无察觉,而等到他们终于发现王世充部队,而后向李密通报时,一切为时已晚——王世充已经全部渡河,半渡而击的timing彻底失去,而李密,则彻底陷入绝境。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除了邴元真按照原定计划献出洛口仓之外,以单雄信为代表的翟让旧部,也拒绝接受李密的调遣,选择各自为战;于是,李密终于战无可战,退往了虎牢。

单雄信的叛变,早在一个人的预料之内,只是,这个人已经死了——房彦藻。作为瓦岗军的重要将领,单雄信为人勇武,擅使长矛,威名盖世,然而,在房彦藻看来,他却缺乏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政治忠诚度。所以,房彦藻活着的时候,曾劝李密除掉单雄信。只是,李密又能如何呢?就算明知道单雄信不可靠,李密又能如何呢?李密的人生,最悲哀的地方,不就是总是面临着这样根本无从选择的选择题吗?这不是李密的错,这是李密的命!

李密濒临绝境,败局已经注定,接下来,他无非只能考虑一件事——逃去哪?李密打算去黎阳,去投奔徐世绩。然而,立即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徐世绩在当日翟让事件中差点丧身,如今李密兵败投奔,又怎能保证安全?

彼时,王伯当放弃金镛城,退往河阳,李密也暂且退到了河阳,然后,他召集将领们开会,提出了他的意见——南以黄河为界,北以太行山为界,东接黎阳,先保住自己,而后徐图东山再起。

显然,李密还不想放弃,但是,他的想法却得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如今大军溃败,人心惊扰,如果继续停留于此,恐怕过不几天,人就会全部逃光。人心如此,不愿再战,我们不会成功的。

在李密的政治生涯中,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尝到失败的滋味。李密的对手王世充,此前失败过很多次,但是,每一次失败后,他都重新站了起来;然而,李密仅仅失败了一次,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部下们不愿再战的地步。

我们不禁要问,李密何以如此输不起呢?

其实,道理并不复杂,用我们此前一章的标题来说,这是“空降兵的悲哀”。

跟王世充不同,李密没有自己的子弟兵。李密当年因缘际会进入瓦岗军时,他只是孤身一人,单枪匹马,他当时什么都没有;尽管到了后来,他让瓦岗军发展壮大,他成为了隋末反军中的头号人物,他似乎什么都有了,但实际,他有的东西,远不如王世充的东西来得牢靠。

在瓦岗军中,李密始终是个外来客,他虽然后来经营起了自己的势力,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无法摆脱翟让集团的掣肘。翟让活着的时候如此,翟让死后更如此——这个掣肘,让他只能停留在东都,而不是杀向关中;这个掣肘,让他难以处理集团内部纷繁复杂的矛盾,他不知道如何处置翟让的旧部;这个掣肘,让整个瓦岗军集团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赢得起,却输不起……

李密有争雄天下的能力,在隋末唐初,除了李世民,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李密相提并论,但是,李密缺的,是争雄天下的基础。

李渊父子、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他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驰骋江湖,而李密,归根结底,他依靠的,是别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