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19/60页)

别人的东西,终究是不如自己的东西来的可靠的。

李密什么都不缺,他缺的,只是那最重要的一点——命!

一个人可以击败很多东西,但是,只有一点,他是无法击败的——命!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李密的失败,是因为偃师之败前后他暴露出来的种种自傲轻敌的情绪,但是,这只是最表层的原因,胜败乃兵家常事,有哪个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都能赢呢?历史上有太多成就大事的英雄,都经历过惨痛的失败,即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有过十三翼之战惨败于古尔汗札木合的经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并非是因为他们永远不输,而是因为他们总是可以东山再起。

李密的失败,并不在于他在偃师输掉了决战性的战役,而是在于,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之后,他居然丧失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所以,李密最终输给的人,不是王世充,而是掌管着他的命运的命运之神。

英雄悲歌之李密Ⅸ——豪杰与纯臣

部下们不愿再战,李密感到从未有过的悲怆,他感到,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他对部下表示:“我所倚仗的,无非是大家的拥护,现在大家不愿继续作战,我已经走到绝路了。”说毕,李密意欲拔刀自刎,以此向部下赔罪,王伯当则死死的抱住了李密,痛哭流涕,以致晕厥,李密的部属,无不黯然泪下。

许久之后,李密发话了:“如果大家不嫌弃的话,跟着我一起去投奔关中吧,我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至少可以保证大家的荣华富贵。”

一旁的柳燮接话道:“主公与唐公乃李姓同族,当日也曾结成同盟,虽未与他并肩作战,但也在东方牵制了隋军的主力,断绝了隋军西上的道路,以使唐公能够兵不血刃,就袭取关中。这难道不是主公的功劳么?”

大家异口同声:“确实如此啊。”

李密回过头来转向王伯当:“将军,你的家族如此庞大,这次怎能陪着我这个败军之将一块西行呢?”

王伯当哭道:“从前,萧何率领萧家子弟追随刘邦,我恨不得让兄弟们全部参加,怎么会因为一时的挫败,轻易离开呢?就算我会被荒野分尸,也在所不惜!”

王伯当一席话说完,左右诸人无不感动落泪,于是计较已定。

不久后,李密离开了他奋斗多年的关东,踏上了西行关中的道路,追随李密西上的,足有两三万人。没有追随李密西上的,大部分都投降了隋军。

十月,李密的西行部队,即将抵达长安。一路上,李渊派来接待的使节,前后相继,络绎不绝。刚刚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的李密,也不免为如此盛况而展颜一笑,他豪情满怀的对着部下说道:“从前我手拥百万大军,如今投奔唐王朝,但山东(崤山以东)的数百个城池,知道我在这里,我派人前往征召,也会全部回归。比起东汉的窦融,我的功劳并不小,难道还不能拿个宰相的位置么?”

窦融的故事这里我们需要简单讲解一下。

窦融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人士——王莽篡政时,他当时投奔了王莽;而后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他审时度势,又投奔了更始政权(更始帝刘玄是绿林军的老大,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哥哥刘演都曾是绿林军的将领);而后更始政权衰败,他又据境自保(当时他拥有河西五郡);他一度追随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又见刘秀实力强盛,于是跟刘秀接触,后在建武五年投奔了刘秀。

有趣的是,转换过多个东家的窦融,在东汉混得风生水起,当时他家“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而且,窦融的后世也是风光无比,我们前面说过的,开了外戚专权的坏头、但也有过“勒石燕然”的巨大功绩的窦宪,就是窦融的曾孙。

李密拿自己比作窦融,显然是幻想着能有个好的归宿。

十月八日,李密终于抵达了长安。然后,李密发现,他所预想的种种美好的前景,瞬间被现实击得粉碎。

跟迎接入关时的热情不同,来到长安的李密,受到的,却是不断的冷遇——随他入关的部属,在长安饱受冷眼,甚至整天都得不到饮食,这些人的不爽自是可以想见;而后,李渊任命他为上柱国、封他为邢国公,似乎还不错,但是,给他的实际职务,却是光禄勋(管宫廷膳食的),李密的不爽,自也无需多言;更惨的是,政府官员对他也很轻视,甚至还有人借机勒索……如果说在这种种不愉快中,还有一些愉快的话,那就是,李渊待他似乎还不错,言必称“老弟”,还把表妹独孤氏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