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强南弱(第8/21页)

事实证明,在战场上,有脑子固然要得,但是,没胆子却是要命啊!

赵伯超一撤,勤王军登时崩溃,这边萧纶也是猝不及防(毕竟侯景跟他约好明天的嘛,这晚上的就杀过来,这小心脏,谁受的鸟),赶紧集结了残兵败将一千人,退去了天保寺。侯景岂能饶他?一路追来,然后纵火烧寺。

萧纶无奈,只得再撤,撤去了朱方(江苏省镇江市东南),时值寒冬,将士们踏雪而逃,往往都冻坏了双脚。侯景大获全胜,军需辎重尽被其截获,还俘虏了大量勤王军的要角,于是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当然,打了这么一场胜仗,侯景自然也要在宫城外边显摆一下,让宫城内的人知道一下厉害,扫兴的是,有个叫霍俊的俘虏不帮忙,乱嚷嚷……

勤王军还在陆续赶来,但是,再也没有萧纶这样慷慨赴难的忠义之士了,比如说,合州刺史萧范同志也派兵来了,但是,部队到了蔡州(南京市西南长江中小岛),就停下来了——干吗呢?等上游勤王军……

萧范虽然不帮忙,但起码不添乱,算好的。有不好的,镇守钟离的萧正表,就是这种烂咖。萧衍令他增援建康,这小子推脱再三,说粮草尚未齐备,就是不动唤。好容易动唤了,还在欧阳(江苏省仪征市东闸口)设置栅栏,阻止其他勤王军进京,然后,自己带着一万人,号称是增援京师,结果咧?眼睛压根瞄着的是广陵(扬州市)……还写了封信给县令刘询,要他内应,纵火……

不是东西了吧?好在刘询有道义,告诉了南兖州刺史萧会理。萧会理派刘询率一千军夜袭萧正表,好歹将其搞定,然后带着缴获的辎重,要跟萧会理进京。

对南梁政府不利的消息继续传来,十二月七日,帝国的柱石羊侃逝世,宫城内外遂更加人心惶惶。侯景于是趁此机会制造攻城器具,准备下一轮狂攻。

十一日,侯景开始进攻,并用“青蛙车”运土填河。

十六日,侯景用“喷火车”焚烧宫城东南城楼。亏得著名土木工程师吴景才思敏捷,在城内就地挖土建筑新城楼,结果,大火好容易把旧城烧了,侯景却傻了眼了——一座新城居然已经完工。

当然,侯景也是两手准备,一方面纵火,另一方面在城楼下凿洞,准备让城墙崩塌,结果,吴景在城内造了个弯月墙(行状似弯月的弯曲长墙),又派人投掷火炬,焚烧攻城器具,侯景军遂再次受挫,无奈退出。

二十三日,侯景卷土重来,他所造的攻城土山正在渐渐逼近宫城城楼。南梁将领柳津命挖掘地道,盗取土山底部泥土,于是土山崩塌,山上驻军几乎全被压死。守军还在城内建筑飞桥,连接东西土山。侯景军似乎没见过飞桥,认为是神迹,惊慌之下,纷纷逃走。宫城内部又扔出不少“燕尾火炬”,焚烧侯景军东方攻城土山,土山上的碉楼木栅,一时焚毁,侯景军的尸体,堆满宫城之下。

土山攻势于是彻底失败,侯景只能另觅途径。不久后,在某位叛将的建议下,侯景决定采用水攻,用玄武湖的水,倒灌入宫城,于是宫城门前一片汪洋。

侯景虽然攻城屡屡受挫,宫城防御虽然屡屡奏效,但是,很明显,局面对宫城不利——因为,他们处于完全被动,只能见招拆招;他们完全失去了补充,只能利用现有人员;他们无法靠自己击败侯景,他们所仰仗的,依然是勤王军。

勤王军在哪呢?自从萧纶的第一拨勤王军失败后,似乎勤王军就沉寂了;好在,第二波勤王军正在集结之中,十二月三十日,韦粲、柳仲礼、李孝钦、羊鸦仁、陈文彻等人组成了联合兵团,驻防新林(江苏省江宁县西)王游苑。接下来,韦粲力主,推荐了最有实力的柳仲礼当勤王军司令,并说服了对此有异议的裴之高。陆陆续续的,勤王军在秦淮南岸集结,已有十万余众。

公元549年正月初一,韦粲奉命前往青塘(玄武湖南下注入秦淮河处,位于建康城东南)守卫。在接受任命之前,韦粲曾指出此处乃石头城南下要冲,侯景必全力争取,深感难以抵挡,无奈柳仲礼不答应,还说兵力不够,可以派人协防。

然而,可惜的是,韦粲很快就出了事,由于天降大雾,韦粲军迷了路,好不容易抵达青塘,午夜已过,匆忙构筑营栅,却根本来不及完成,等到天明时分,侯景远远看见,遂率军发起攻击。

没有防御工事,韦粲只能率军肉搏,而柳仲礼派来协防的刘叔胤却根本不敢前进,韦粲只能孤军作战,侍从劝他离开,他却厉声喝止,于是,韦粲一家人,包括他的儿子、弟弟、堂弟,乃至亲戚数百人,全部壮烈殉国。

当韦粲罹难之时,勤王军总司令柳仲礼正在吃早餐,得到消息后,也知道有责任救援韦粲(因为是他强行任命韦粲驻守青塘的),于是他匆忙披挂上阵,率军一百,匆匆前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