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强南弱(第18/21页)
人主没了意志,人臣又怎愿效死?更何况,萧绎猜忌太重,不能知人善任(如果我们注意的话,萧绎每次遇到危机,都会从监狱里找人,这就很说明问题),连王僧辩的儿子王觊都不愿授予全权,反而临阵剥夺了他的兵权,后来胡僧祐死了,他才让王觊救火。于是,城内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南城已破,北城将士仍在坚守,黄昏时分,大家听说宫城已破,遂纷纷逃散。
已是绝路了。萧绎到了东阁竹殿,令部下高善保纵火烧书(一共十四万卷),然后,他想要跳入火中自焚,结果被宫女和侍卫拦阻。萧绎拔出佩剑,猛砍厅柱,直到佩剑被砍断,然后他叹息一声,要部下撰写投降奏章。
谢答仁和朱买臣都反对,说可以趁夜逃出城外,投奔任约。萧绎不会骑马,拒绝了此议。谢答仁又表示愿意扶持萧绎,结果萧绎询问王褒的意见,王褒说,谢答仁是侯景的党羽,不可信任。不如早降。谢答仁再次请求守卫中城,还说可以集结五千人,萧绎准备同意,任命其为城中大都督,并将公主许配给他。结果呢?萧绎不久又有所反悔,找了王褒,王褒再次反对。
到了此时,意欲最后一搏的谢答仁,已经都不让进宫了,谢答仁万分感喟,最后吐着血离开了宫殿。对此,我们也就只能一声长叹了。
这位王褒是个什么货呢?首先,他是个大书法家,其次,当于谨想要留个墨宝作为纪念时,王褒写的是这几个字——柱国大将军常山公爵于谨的家奴王褒。
对于王褒这种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萧绎最后骑白马,穿素服,走出了东门,准备出降,未几被西魏军拉住了缰绳,拉到白马寺北,还把他的白马换成了劣马,派高大的鲜卑人,用手抓住萧绎的脊背前行。路上遇见于谨,鲜卑人命令萧绎叩拜。
当然,抓到萧绎,最兴奋的是萧詧,此公派出了铁甲骑兵,把萧绎带到大营,囚禁在黑布帐篷之下,并对其严厉盘问,横加侮辱。
十二月十九日,西魏诛杀萧绎。萧詧派了傅准监刑,用满装泥土的袋子,将其压住闷死。然后,萧詧派人拿布匹缠住了尸体,外面用蒲席包起来,再用茅草捆绑,埋葬在江陵津阳门外。
萧绎之死,纯是咎由自取,他是屠杀诸多萧氏亲王的刽子手,而最后,他也死在了侄子萧詧手里,可谓一报还一报。
而这位萧詧呢?他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他虽然被西魏封为南梁帝国的皇帝,却被西魏派人严密监视;而江陵城内则被西魏洗劫一空,数万人口被送往长安当奴,仅有三百户免除厄运,在路上,被人马踩踏而死的,冻死的,则有十之二三。
这就是日后的西梁帝国,一个纯粹的傀儡国,方圆仅三百里的小国。此前在尉迟迥叛乱中,我们提到的西梁的皇帝萧岿,便是萧詧的儿子,此时的皇太子,这年,萧岿年仅十四岁。
南北斗
最后,我们来看看北齐对南梁的掠夺情况吧。
其实,就在西魏围攻江陵之时,北齐也是出了兵的,当时高洋命高岳派兵进攻安州(首府是安陆),希望帮帮萧绎的忙,毕竟,萧绎完了,对北齐没好处,只对西魏有好处。结果,高岳刚抵达义阳,江陵已被攻破,此次北齐用兵的唯一收获,是郢州刺史陆法和的投降。
公元555年正月十三日,北齐政府命高岳班师,留下慕容俨驻守郢州。结果前脚高岳刚走,后脚王僧辩就派侯瑱前来反攻,任约、徐世谱、萧循也出兵会师。
正月二十日,北齐封萧渊明当南梁皇帝,并让高涣护送萧渊明回国。
二月二日,南梁晋安王萧方智(萧绎儿子)从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抵达建康,住进了皇宫,登极称梁王。
一个国家出了两个皇帝,而且都准备在建康登极,怎么办?高洋的意见是,萧方智太嫩了(年仅十三岁),还是让萧渊明干吧,为此还写信给王僧辩。
王僧辩一开始并不答应,但是,随着北齐帝国的军队步步逼近——二月二十三日,高涣(就是最后被高洋干掉的七王)攻克谯郡(安徽省巢湖市东南);三月六日,高涣攻克东关(安徽省含山县西南);王僧辩大为恐惧,意志动摇,率军进驻姑孰(安徽省当涂县),开始考虑接受萧渊明。
五月,王僧辩跟北齐达成妥协——萧渊明称帝,萧方智当太子。
五月二十一日,王僧辩派出龙舟和皇家仪仗迎接萧渊明,并跟高涣盟誓。
二十二日,萧渊明从采石南下,南梁车轿也随之南下,北齐军队北返。王僧辩害怕北齐军队发起突袭,做了严密的戒备。
二十四日,萧渊明抵达建康;二十七日,萧渊明称帝,萧方智被册封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