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强南弱(第17/21页)
杨忠见目的初步达成,于是班师。
杨忠下一次出手,是在公元551年正月,他带兵包围了汝南。之所以要包围汝南,是因为城中有萧绎的死敌萧纶。二月二十一日,杨忠破城,干掉了萧纶。
如此情形,延续了三年,萧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搞定了侯景,击败了萧纪,干掉了箫誉,只是可惜的是,他还受着北齐和西魏的夹板气——当时北齐也曾趁火打劫,我们一会就会聊到。
公元554年三月二十三日,西魏派使者宇文仁恕去江陵(此时是南梁国都,曾有大臣劝萧绎还都建康,被他拒绝)聘问,结果此时北齐也派了使者到江陵。然后,萧绎进行了区别对待——对宇文仁恕,十分怠慢,远不如北齐使者。宇文仁恕憋了一肚子火,回来报告了宇文泰。
还没完,萧绎不久又写信给宇文泰,要求重新划定疆域,恢复侯景之乱前两国的疆域,而且,语调傲慢,令人不快。
宇文泰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几件事加一起,他嗅到了一些异样的气息,他认为,萧绎定都江陵而不是建康,慢待西魏使者,如今又提出重新划定疆域,如此种种,都意味着一件事——初步平定了国内局势的萧绎,已经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跟西魏的较量上来。宇文泰认为,不给点颜色看看,似乎是不行了。
此时,荆州刺史长孙俭也不断提议说要进攻南梁。宇文泰于是征召长孙俭进京,跟他详细讨论进攻的策略。
该年九月二十二日,西魏派于谨、宇文护及杨忠率军五万,向南梁发动总攻。
十月九日,大军从长安出发。行前,长孙俭和于谨讨论了一下萧绎的应对策略,于谨分析了萧绎可能应对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屯兵汉水,而后还都建康;中策是坚壁清野,坚守将领,等待援军;下策是不实施坚壁清野,据守外郭);然后,于谨认为,由于萧绎此人懦弱而又猜忌,没有决断,必会采用下策。
于谨有没有说对呢?我们接着看。
跟侯景之乱一样,南梁的情报工作一塌糊涂,于谨大军都抵达了樊城、邓城,萧詧都率军会和了,萧绎那边还不确定西魏是不是真的打过来了呢……
更要命的是,十月底,郢州刺史陆法和听说西魏大军将至,想要带兵增援,居然被萧绎阻止……萧绎为何要阻止呢?两个字概括——猜忌。萧绎是怕陆法和同志浑水摸鱼,把他卖了……好吧,萧绎害怕自己的部下更甚于敌军……
当然了,萧绎同志也是调兵救援的,只不过他调的兵是王僧辩的兵,而王僧辩在哪呢?很遗憾,远在建康……
十一月一日,西魏大军西渡汉水。于谨令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锐骑兵先行占据江津(江陵县东南十公里长江渡口),赌住萧绎东逃的线路。
二日,宇文护攻克武宁郡,生擒郡守宗孙。
四日晚,西魏大军抵达黄华,距离江陵仅有四十里之遥。
五日,西魏大军进至江陵木栅之下。
六日,两军开始出现了零星的接触,西魏将领胡文伐阵亡。萧绎同志继续调兵救援,这次,他征调的是王琳的兵。王琳在哪呢?远在广州……
总而言之,萧绎同志就是指望远水来解近渴,这么干,就两个字——嘬死。
十五日,城防工事栅栏内大火,烧毁居民数千家以及城楼二十五座。萧绎同志登城眺望,看到西魏大军雄壮,不禁为之叹息。叹息之后,这晚上,他睡在了民居,没有住在宫中……大敌当前不在宫中坐镇指挥,萧绎同志果然不俗。
十七日,于谨命筑起长墙,将江陵团团包围,切断江陵与外界的联系。
一切都在朝着对萧绎不利的方向发展,四方勤王军,似乎只有王琳还算忠诚,在十一月一日已经抵达了长沙,只可惜,来的似乎也只有他一人。萧绎寄予厚望的王僧辩,似乎并没有动静——即便十一月十八日,萧绎在绸缎上写了封信给他,言辞恳切,几乎是用到了当日曹叡对司马懿托孤的语调。
十一月二日,西魏军终于对江陵发动了猛攻。
南梁守将胡僧祐亲冒利箭锋矢,日夜不停督战,将士均愿为其效死,于是稍稍抵挡了西魏的攻势。可惜的是,不久后,胡僧祐就中流矢而死,宫廷内外,由于这位大将之死,大为振恐。西魏军再集中兵力攻打木栅阵地,此时,由于胡僧祐的死,一些叛将终于得逞,打开了城门,迎接西魏军进城。萧绎跟太子、大臣们退入了内城——一切就如侯景之乱的戏码。
不同的是,侯景之乱中,困守宫城的萧衍和萧纲都很有抵抗意志,只是无奈勤王军都不帮忙,最后才被侯景攻破了城池;而现在,面对西魏军的压迫,萧绎则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抵抗意志——于是,他派了侄子去西魏处当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