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魏末日(第12/14页)
这意味着,尔朱荣在他的集团内部,有着令元子攸难以想象的威信。
在元子攸和他手下智囊的预想中,干掉尔朱荣和元天穆,然后大赦天下,给一大棒,再来一甜枣,尔朱集团自会闻风而散,局面自会立即平定……
事实证明,元子攸在做梦,而且是白日梦。
十月六日,面对尔朱军团的压迫,元子攸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平乱事宜。会议上,那些此前撺掇着元子攸尽快动手的大佬们沉默了,没有沉默的,也是支支吾吾,拿不出个主意。只有一个叫李苗的愤然而起,说国事危难至此,正是忠臣烈士尽节之时,我虽然不是武士,但也请给我一支军队,去摧毁黄河大桥。
有人愿意送死,大佬们很高兴,元徽和高道穆都表示赞成,元子攸也无异议。
十月十三日,李苗带领敢死队,从马渚上游,夜晚乘船东下,距离黄河大桥数华里处,放下火船。于是,火船借助风势,飞快的冲向了大桥,转眼之间,大桥已被火船撞到,瞬时一片火海,焰光冲天。
尔朱军团猝不及防,留驻南岸的士兵见势不妙,便拼命向北岸飞奔,但是,为时晚矣,不久之后,大桥被烧断,而没来得逃离的士卒,则去见了河神。
李苗身边有一百余人,停留在小岛旁,看到任务完成后,便等待南岸政府的接应。李苗等了很久,他什么都没有等来,连个鬼影都没有,他知道,他被放弃了,而后,尔朱世隆发动了反扑,李苗手下一百余人全部战死,李苗投河殉国。
这是个更危险的信号。黄河大桥被烧断了,尔朱军团损失惨重,政府军的损失也并不多,这似乎是个不错的消息,但是,元子攸悲哀的发现,当日怂恿他杀人的那些,如今都成了缩头乌龟。面对少有的忠臣李苗,无奈的元子攸除了让他享受哀荣之外,竟也不能有别的表示。
元子攸低估了尔朱荣对他部下的控制力,高估自己对部下的号召力,所以,尽管后续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但是,结果已然分明。
真实的情况是,尔朱集团群情激愤,而元子攸集团,则万马齐喑:
在李苗烧断黄河大桥后,尔朱世隆当天北返。十四日,尔朱世隆攻打建州,对手顽强抵抗,为泄愤懑,屠城——唯一没死的,是刺史陆希质,他逃走了……
不久后,尔朱世隆抵达了长子(当年元颢北伐,元子攸出京避难,在这里碰到了南下勤王的尔朱荣),他在这里碰到了他的侄子——尔朱兆。
尔朱兆是汾州刺史,闻知尔朱荣的死讯后,便率军北上,攻取了晋阳。
在尔朱荣生前,尔朱兆是尔朱家族默认的第二代接班人。
十月三十日,晋阳,尔朱集团推举元晖为帝,正式宣布跟元子攸决裂。
新政府命令徐州刺史尔朱仲远(尔朱荣侄子)率军南下,威胁洛阳。
不久后,正在跟万俟丑奴残部交战的贺拔岳放弃了追击叛军宿勤明达,回师泾州,等待尔朱天光(尔朱荣的侄子)。而后,尔朱天光和侯莫陈悦东下陇山,跟贺拔岳回合,准备合军一处,直扑洛阳。
当然,元子攸对他们毫无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派出朱瑞,前去安抚。效果如何呢?跟上次尔朱世隆相比,效果似乎还不错,尔朱天光似乎很给面子。这段时间,尔朱天光也不断在给元子攸上书,表示自己对皇上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唯一的要求,就是亲自朝见皇上,诉说尔朱家族的冤屈。
看不懂是吗?更看不懂的是,尔朱天光一边在表示忠诚,另一边居然也授意部属不断上书给元子攸,内容是——尔朱天光有阴谋,请陛下防备万全。
如果还是看不懂,那就我来解释一下吧。
尔朱天光自己的上书,是暗示自己很快就会进京;尔朱天光授意部属的上书,则是暗示他要进京大开杀戒;综合在一起,他在给元子攸传递一个信息——狼来了。当人听见“狼来了”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没错——逃。
这就是尔朱天光的算盘,他是在恫吓元子攸,他想把元子攸逼出根据地洛阳。这个主意是尔朱天光跟贺拔岳商量后想出来的,看上去似乎挺巧妙。
尔朱家族是不会向元子攸屈服的,如果有,那也是假的。
平州刺史侯渊出城狩猎,结果被范阳郡的卢文伟算计,被关在了城外。侯渊率军驻扎城南,宣布尔朱荣死讯,举行祭奠大典,并立即准备南下,抵达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在这里,侯渊击退了政府军魏兰根的阻截。
尔朱集团在全国的力量正在迅速结集起来,这是让元子攸始料未及的,事已至此,他已经有些穷途末路了,他能指望的,就是当初劝他杀人的能帮他一把。
在那些嚷嚷着要干掉尔朱荣的人里头,元徽是最积极的一位,同时,元徽同志也是最乐观的,他对局面的设想,甚至比元子攸本人还美妙。然而,到了现在,元徽傻眼了,更悲剧的是,元子攸目前寄予厚望的,就是这位傻了眼的元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