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贯被忽略,从未被正视

首先我要引出的是一个词,一个网络流行词——存在感。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时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其中有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

我想,对于鲁迅先生,于他而言,最高的评价莫过于此,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意义,便是——他虽然死了,但依然活在广大同胞的心中,一直活到今天,而且仍将继续活下去。

一个伟大的人物,最可值得骄傲的,便是这死了却活着的“存在感”。

然而,并不是所有伟大的人物,都能享受“死了却活着”的存在感,比如说,我们的隋文帝杨坚。

我经常看一档台湾的政治讽刺类节目《全民最大党》,有一次,讨论到一个有关简朴的主题,结果,他们从中国历史名人中举出的例子是——汉文帝。

我不能说他们举错了例子,诚然,汉文帝本人确实也是艰苦朴素的代表人物,在饱经战乱、汉朝初立、经济重建的过程中,汉文帝带领全国人民苦干实干,终于奠定了汉王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基础;但是,很显然,中国历史上还有另一个更好的例子——隋文帝。

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中国中古史的人口巅峰,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盛唐,而是时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隋王朝。

在开皇末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中古史的一个巅峰——全国共有890万户,如不计入部曲和奴婢,人口为4600多万人。而在整个盛唐的巅峰期,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也只有760万户,4100万人。

人口数量,通常是我们考察一个王朝兴衰强弱的重要参考,通常,人口越多,就越说明国泰民安,世道清平。当然,除此而外,更能体现隋朝经济实力的,乃是其开垦的田亩,以及国库中所储备的粮食。

以垦地的数量而言——隋开皇(隋文帝)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隋炀帝)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而唐天宝(唐玄宗)十四年已垦田地却只有1430万顷。

以国库储备而言——隋朝曾经设有多个粮仓,其中最有名的是洛口仓,这个粮仓曾经为隋末的枭雄李密所用,用之以收拢人心,李密也因此将瓦岗军推向了历史的顶峰。然而,到了贞观十一年,隋朝灭亡20年之后,有个监察御史马周曾跟李世民提起了隋朝粮库的情况:“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到了此时,隋朝粮仓内的粮食衣帛,居然还有富余!

更令人吃惊的,是1969年的一个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地下发现了隋朝的一个粮仓——含嘉仓,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如此种种,我们可以了解,在隋文帝治下,在开皇年间,隋朝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了中国中古史一个历史性巅峰。

跟处于经济重建期的汉文帝不同,隋文帝,生活在一个经济大爆炸的年代,他完全可以活得很好——吃得很好,穿得很好,玩得很好;但是,隋文帝是怎么做的呢?他的生活是怎样的情况呢?

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隋文帝平时的衣物装饰,都很少有新的,通常都是用旧了之后缝缝补补,然后拿来接着用(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平时吃饭,只吃一个肉菜——不知道朋友们看到这里有没有泪流满面(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而后宫穿的衣服,更是洗涤了多次的衣服(后宫皆服浣濯之衣)……

隋文帝将简朴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他对所有人都严格要求,甚至,他还因此处理了两个儿子——太子杨勇和秦王杨俊(我们在正文中会详细介绍)。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想起简朴这个词时,我们首先要想到的人物,就应该是隋文帝杨坚。然而,实话说,有多少人能想到这个人呢?

隋文帝杨坚,就如他的简朴之名被我们习惯性忽视一样,他的所有一切,都并不处于一个主流视野之中,当我们谈到有为之君时,我想,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马上就想到他。

隋朝的受冷落,也如隋文帝的受冷落一样,在中国历史所有的大一统王朝中,或许,隋朝会是我们最晚想到的那一个,就算我们想到了隋朝,我想,大部分人想到的也不会是隋朝所拥有的强大,而只是作为盛唐的陪衬。

然而,当我们展开历史,重新审度隋朝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究竟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究竟是无视了一个如何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

在隋朝完成大一统之前,中国历史,正处于最黑暗的一段时间——自从西晋灭亡后,中国就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这种分裂,长达将近3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除了春秋战国而外,最大的一个分裂期;这场大乱世,拥有着大量令人感到齿寒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