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告密之风,封住了天下之口

1

端坐紫帐的武则天依旧不动声色,权力在握,她并没有急于一时,她要的是奉天承运。

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一年两次的御史巡游,她倒要看看李唐宗室和旧臣能扛多久。她希望他们都能跳出来一头撞死在树上,那样她就捡只死兔子,也可以拎着兔子在朝堂之上教育那些想跳的兔子。

自从李敬业之乱平复之后,上官婉儿已经感觉到太后武则天的精神越来越不平静。太后躺在龙床上久久难以入睡,上官婉儿在她的耳边轻声读太后喜欢的书籍或诗,或者陪她聊天。

武则天入睡前后的这段时间,对上官婉儿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能听到太后的种种个人意见,或述说她年轻时代的故事。

上官婉儿心里清楚,叛乱虽然在短期内得以平复,但叛乱本身却使太后身为王者的荣耀感受到伤害,以致长时间仍无法得以完全平复。

告密之风,封住了天下之口。朋友不可信,父母兄弟不可信,属下不可信。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写着同样一句话——别乱说话,有人会随时告发你!

城市和乡下广大民众,尤其是那些世世代代居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他们对武则天掀起的告密之风举双手双脚欢迎。长期的苦难,一朝得以申诉,他们奔走相告,从帝国的四面八方,向东都洛阳蜂拥而来。

有一天,武则天上完早朝,在上官婉儿的陪同下登临洛阳宫的钟鼓楼。她站在制高点望着宫门外投书递信的人群,眼前的景象让她感动得几欲落泪。

那些布衣百姓围住那只四色铜箱,就像抓住了一个随时可以改变命运的神。不管他们从那里来,又将归于何处,他们此刻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武则天能够看见他们的告密信。那些衣衫褴褛的远方来客让人想到,数以万计的人正从中原和南方风尘仆仆地往洛阳赶来。

许久不曾感动的武则天被铜箱边散了又聚的人群深深地打动了,一时百感交集,她转身向上官婉儿口授了一道诏旨。如果十个百姓中有三个人愿意密告宫内宫外的各种隐患,诸如李敬业之流的祸乱就可以早做预防,将帝国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武则天让宫侍们取来笔墨纸砚,神闲气定地告诉上官婉儿:“我要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和我直接对话的机会,即日起凡告密者不问职业、尊卑和身份都可以适时谒见太后。外地赴神都告密的百姓,旅途之上一律供以五品官礼遇,夜宿驿亭官舍,餐有七菜一羹。如果谁的密奏对我大唐社稷有益,都可以擢升为官;即使捕风捉影,也一律免于问罪。”

上官婉儿笔录太后这道诏旨时,钟鼓楼上的宫女宦官们默然凝望着运筹帷幄的皇太后,他们的目光中有惊喜也有错愕,但更多的是一种茫然无解。

很多时候,身边人始终无法摸透这个老妇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洛阳宫内传出的诏书很快让全国百姓处于一种史无前例的亢奋和狂乱之中,从洛阳到长安,从河北到剑南,扶犁的农人或锻铁的工匠都在为皇太后的圣明之举而欢呼雀跃。那些期盼盛世来临的文人墨客更是昼夜不息,为众多赴神都上奏的白丁们绞尽脑汁地拟草奏书。

面对卷天席地的告密旋风,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也不论官阶高低,所有官吏都要忙于应付,他们在告与被告之间寻找生存的空间,尤其是那些违法乱纪的大小贪官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民众都有勇气参与这项举国运动,他们怕告密不成,遭到报复和迫害;也有人借机打压对手,搅乱时局,自己从中捞取政治利益。

武则天不是不让朝臣们说话,而是让大家都要往她的思路上说。比如最近社会上开始流传的女主武王的传说,朝臣们可以就此在朝堂内外掀起一场舆论热潮。

一直以来,武则天都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身边缺少共同商量的心腹,她早就习惯了一个人策划经营,一个人扛下所有。

虽然大部分告密者也说不出多少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可武则天并没有失望。

武则天通过这种方式,至少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与底层民众形成了强烈的互动效应,直接听到老百姓的声音。二是用力摇撼了官僚系统的根基,她不问身份、官阶,对整个权力系统来了一次全面梳理。

武则天希望借着告密之风,打击那些李氏宗室和门阀贵族,同时以此作为恐怖政治的武器。她要挑起人性深处的兽性,只要“人性”不灭,在权力系统断然实施惨烈的大扫除,就无法形成一以贯之的风险性。一旦不能坚持到底,局中人受到挫折时,他们就会有背叛和投降的可能。

作为一个参与者,除了冷血无情,更要有魔鬼般的狡诈智慧,而且要对现在那些在职官僚,抱有一种怨恨和反感,同时投身者最好是体制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