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朕于天下,无所亏负,汝等可知(第5/6页)

果不其然,那些敏锐的官员很快就察觉到这纸诏告不过是武则天做出的一番伪姿态。李旦素来敬畏母后并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是绝对不敢借机收还皇帝大权的。他也知道母后还政绝非诚心,不过是试探自己和那些大臣们的态度。

内心平静下来后,淡泊而温厚的睿宗李旦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要皇权。李旦无意改变傀儡式的地位,三次恳求武则天改诏继续紫帐称制,他连夜写出表章,第二天就上表,请武则天收回成命,自己不愿意收回执政大权。在收到睿宗的上表时,母子之间曾经有过一番轻柔却又肃杀的谈话。

武则天试探着问:“外面有人攻击我抢了皇帝的大权,现在我把它交还给你,你为何又不要了呢?”李旦平静地说:“母后深知儿臣生性淡泊,无法担负如此重任,社稷之事唯有母亲执掌才可令我高枕无忧。”

几天后睿宗李旦写的表章被驳回,武则天不同意他的想法。皇权是皇帝的,而我不是。

睿宗李旦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凉意,他终于明白,母亲是在用行动敲打他,告诉他这样一个真理:皇权在谁手里,谁就是真正的皇帝,而他别无选择。母后敲打他,是因为他做的还不能让母后满意。一时间睿宗李旦陷入慌乱,不知道该如何走好下一步棋。

睿宗李旦又接连上了两道表章,把自己糟蹋成一个毫无能力的昏庸之人,如果君权交到自己手上,只会祸国殃民,只有太后的雄才大略才能给大唐帝国带来风调雨顺。

武则天听后也只是一笑了之,她继续道:“我知道你语出真心,但我不知道你日后会不会后悔?”

睿宗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回答了母亲的试探,他看见母后骄矜的笑容难掩欣慰自得之色,他知道他的拱手让政是母亲等待的结果,现在他们母子双方都可以松口气了。

而朝野之上对太后弄权的攻讦和讽刺从此会大有收敛之势,一些血气方刚、仗义执言的皇族和朝臣的嘴将被堵上。李旦了解母后的百般手段,所以他不会为了当这个皇帝,与之玩命。他三次奉表辞让,让武则天很是满意。

武则天装出很无奈的样子,重登紫宸殿召见皇帝:“如今皇帝服丧期满,叛乱也已经平息多年,我也是时候把朝政交还给你处理了,你为何还要推辞?” 

睿宗李旦一脸的虔诚,万分地诚恳:“母亲应该知道儿子,生来就对政治不感兴趣,李唐社稷只有在母亲的执掌之下才能长治久安。” 

李旦的这番话得到了武承嗣、韦方质等人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表示,皇帝工作太辛苦,作为母亲不能这么狠心折腾自己的儿子。太后为天下计,为皇帝计,都应该继续执政。

武则天怜爱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李旦,无奈地说:“既然皇帝决意辞政,那朕只好继续辛苦下去了。” 

朝臣们的心中都有一句同样的感叹,太后真是一个演技派啊!

武则天收回成命,王者归来!

武则天手戴魔戒,宣布大赦天下,让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她的执政成果。大赦天下的欢呼声直入云霄,老百姓并不关心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他们衡量一个君王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太后武则天暗自高兴,自己总算渡过了信任危机。而李旦对自己的表现很是满意,可以说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对平日里舌灿莲花的大臣们来说,他们失去了攻讦武则天的理由。说什么呢?人家母子情深,母亲为皇帝儿子分忧,人之常情,谁的儿子谁不疼。对李旦来说,常常受这样的刺激并不是愉快的人生经历。

紫宸殿不属于自己,他只想躲进洛阳宫里那间小小的殿宇,那里才是自己的避风港。

垂下的紫帐继续笼罩着大唐帝国,武则天早就厌倦了世人对自己女性角色的定位:李治的寡妻,李旦的母亲,武家的女儿。

经过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的休养生息,武则天向着自己的目标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武则天开始拿出她的看家本领——织网,她要织的是一张可以覆盖天下的大网——情报网。

当年扳倒王皇后,她就是依靠这张网,但这一次她需要一张更大的网,更结实,要捕获更多的鱼。她要在全国范围组建自己的情报网,掌握更多的民间动向,进而主宰社会舆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进一步鼓励民间上言。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三月,一个全新的制度——匦检制度诞生了。 

这就有了铜匦上书。铜匦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用铜浇铸,咬不烂撕不毁。

提议设置铜匦的人名叫鱼保家,是承审裴炎一案的侍御史鱼承晔之子。李敬业举兵反武则天,鱼保家还曾为李敬业效力,制作武器。李敬业兵败,他却被赦免。技术型工人,在人才市场上永远都是“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