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朕于天下,无所亏负,汝等可知

1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十一月,扬州之乱消停下来,刀枪入库。从李敬业占据扬州,向天下宣布起兵,仅仅过去四十多天,一切又恢复平静。

裴炎参与谋反一事,也尘埃落定。武则天对平叛胜利是非常得意的,为庆贺这次胜利,她召集群臣于武成殿,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与大臣们举杯共饮。她本来是不大喝酒的,而这一次,或许是因为兴奋,她喝了过量的酒,脸色泛红,头脑昏然。但这样一来,倒显得年轻了,六十一岁的老妪俨然风姿绰约的中年妇人。

或许是醉意醺然,她借着酒意向群臣训话:“朕于天下,无所亏负,汝等可知?”

武则天接着又道:“朕辅佐先帝,二十余年,为天下忧劳,竭尽忠智。公卿爵禄富贵,全系朕所赐予。天下安乐,全系朕休养生息之功。自从先帝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朕从未将自己放在心上,只知爱天下苍生。叛军兴起,首魁竟皆出自将相大臣,何负朕之深也?似伉扈难制,谁能胜似裴炎?将门之子,谁能胜似李敬业?宿将善战,谁能胜似程务挺?彼等皆系人杰,不利于朕,朕能戮之。汝等如果自以为才略胜过彼等,尽可早日起事;如若不然,忠心事朕,切勿自作聪明,为天下耻笑。”

群臣顿首,不敢仰视,说:“唯太后所使!”

这番话字字千钧,如重锤一样敲击在大臣们的心上。在武则天想来,一群中下级官员登高一呼,居然能号召十余万人造反。朝中官员竟然遥相呼应,以此相威胁,由顾命宰相带头逼宫,这种情势让她感觉心为之寒。对武则天来说,叛乱虽然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但让她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武则天和裴炎曾经是帝国权力场上的一对最佳拍档,然而这次叛乱让他们彻底走向决裂,并以惨烈的结局而告终。更让武则天耿耿于怀的是,那么多朝廷重臣站出来支持裴炎。

支持裴炎,就是支持裴炎的观点——只要太后能将政权奉还皇上,不用出兵,贼军就失去大义名分,扬州之乱自然就会平定。

作为太后的武则天知道,除非她依照传统惯例还政于已成年的嗣君,否则“先帝以天下托顾于朕”的说辞,群臣是不会相信和心服的。然而以她的性格,如今难得独享大权,又怎能轻易放弃?现在满朝文武大臣虽然一时慑服唯唯,富有权术和斗争经验的她并不相信眼睛所看见的一切。

以事理而论,武则天是在代子临朝。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天下人宣告,自己并没有失当之处,更没有背叛李唐皇室。在没有将自己的面具完全撕破之前,她仍然是仁慈之主,她仍然是自认“不爱身而爱百姓”的女人。

当下的武则天君临万民,至于将来会发生什么,她也无从把握。不过她始终相信一点,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要做千年万载女中魁元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武则天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治国才略不输给古往今来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

武则天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她想着即将过去的一年,没有多少收获的喜悦,感觉到的却是阵阵的寒意。总结起来,她有“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像李敬业这样的中下级官员,随便找个假太子,就能煽动十万余人造反;

二是没想到裴炎和程务挺作为自己的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带头逼宫;

三是没想到竟有这么多大臣对自己拍板的事一再反驳。

三个没想到,像是武则天内心世界燃烧的三把火。如果她不想放弃权力则必须面对巨大的压力,甚至要面临残酷的权力斗争。她必须使用手段,越过法律,破格用人,并从中拉一群人来严厉打击另一群人,才能制造长期的震慑效果,也只有成功地营造这种政治环境与气氛,才能收到有效的统治效果,而不管臣民们是真心臣服,还是假意“革心事朕”。

武则天要继续清洗,她要用一些手段警告那些有事没事给自己找麻烦的老臣。

宰相刘景先、郭侍举被重新审理,贬为外地刺史;

胡元范流放琼州,死在当地。

当年高宗亲自去嵩山请出来的隐士田游岩,也被扣上一个结交裴炎的帽子,放还嵩山。 

夏州都督王方翼为废后王氏的亲属,是个政绩突出的好官,立过战功,多次大败突厥。武则天也借着清洗,一并办了。罪名是结交程务挺,于是流放崖州(今海南三亚),时间不长,他就得了大病。 

这场清洗,天罗地网。文臣倒下去,罪名是结交裴炎;武将倒下去,罪名是结交程务挺。总之让你躲得了初一,也绝对躲不过十五。只要有幸上了武则天的死亡名单,只有回家写好遗书等着最后一刻的到来。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整个朝堂空去了大半。有人贬就有人升,有人哭就有人笑,这就是权力世界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