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立匡复的牌坊,干称王的勾当(第4/6页)

武则天挑选的统帅李唐宗室淮安王李神通之子李孝逸,论辈分算是皇叔。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提拔他为左卫将军,现在终于排上了用场。

武则天派一个皇叔来平叛,自有她的想法,不管李孝逸有没有军事才能,她要的是李唐宗室这块金字招牌。李敬业这边弄了个冒牌的章怀太子,玩匡复游戏。武则天这边也顺势推出正牌皇叔,正牌对冒牌。

武则天选择一个李唐皇室成员担任讨逆军的统帅,让很多朝臣很不理解。放着那些名气大的将领不用,如程务挺、张虔勖、黑齿常之、王方翼等,他们的声望都要比李孝逸高,战场经验也比他丰富。

深究之下,人们才发现,李孝逸与程务挺不同,他四次担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是来自西南方面的人物,与裴炎集团没有关系,而程务挺、张虔勖等人都是西北军方面,与裴炎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另外在废李哲时,武则天动用的是程务挺、张虔勖等人,如今再用李孝逸,也有平衡权力之意,她需要用来自不同方面的人。当然武则天在这时候任命李孝逸,还有安抚李唐皇室的意思在里面。

在北起燕赵、南抵洞庭的广大地区,李唐皇室担任州刺史之类者还很多,这些人若与李敬业合流,危害性是很大的。在李敬业冷遇山东豪杰的时候,太后武则天却在向李唐皇室递送秋波,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一着高棋。

在讨伐部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魏元忠。他现在担任着殿中侍御史的职务,在李孝逸的军队中,起着监军的作用。

魏元忠在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被起用以后,至今已经六年。高宗仪凤年间,吐蕃多次侵扰边塞,魏元忠向朝廷上书,纵论“命将用兵”的得与失,被授予官秘书省正字,成了一个不入流的九品小官。

官职虽小,却是他步入仕途的起点。因此,可以说魏元忠是以军事起家的。

抗蕃名将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他的军事才华自然不用多说,身为百济降将,朝中关系也很简单。

三人都是一色的身家清白,背景简单,以魏元忠的谋略,黑齿常之的武功,再加上李孝逸的名号,兵发三十万,直逼楚州。楚州是李敬业的战略重镇,丢了楚州,匡复军将陷入与政府军的正面交锋。

因为当初没有听魏思温的话,李敬业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金陵城的王者之梦还没有醒来,噩梦就已经袭来。李敬业看情势不妙,收编了润州的兵马,留下一万人马守润州。自己慌忙率军回江都去布防,同时把李思文和刘延嗣也押回了江都。

李敬业不杀叔叔,魏思温看出他的优柔寡断,便又叹息:“不顾大局,实在是妇人之仁,我们早晚会死无葬身之地。”伴随着魏思温一声接一声的叹息,李敬业起兵越来越像是一场闹剧。

没有铿锵的锣鼓,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清晰的目标,十几万人就这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敬业任命李宗臣为润州刺史,自己则亲自赶赴前线,屯兵于高邮的阿溪(在盱眙和江都之间)。

李孝逸的大军已经抵达临淮,与盱眙隔河相望。两雄对决,必有一场恶战。其实李敬业真应该感激李孝逸,李孝逸的军事才能虽然可圈可点,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打仗之前表现得气壮山河,但一见别人真要和自己玩命,就往往跑得比兔子还要快。

武则天让他来,不在乎他是不是能打,而是让他查清楚冒牌太子的事,切实维护李唐皇室的权益。武则天在朝中对李敬业的后援团进行了清洗,试图打击李敬业的信心,为前线的平叛大军造势。

裴炎就是在被清洗之列,武则天削夺了李勣的官爵、挖了李家的祖坟、剥夺了李姓等。

同时,武则天还下诏赦免匡复军中那些胁从的百姓,只要谁能把李敬业的脑袋拎到她面前,当场授官三品。她对李孝逸这种静观其变的做法非常不满意,催促李孝逸速战速决。

当时担任监军的侍御史魏元忠,虽然是文臣,却也是一个用兵高手。他见战况呈胶着状态,心里着急,便对李孝逸说:“朝廷因为你是王室亲属,所以才派你领军征伐。天下安危,在此一战。且海内承平日久,忽闻变乱,朝野上下倍加关注,就等着他们伏诛。今大军逗留不进,远近都失望。万一朝廷换他人代替你,你有什么理由逃避逗留之罪?最好是从速进兵,以立大功,否则祸患将至矣!”

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李孝逸在这里静观其变,不能速战速决,武则天对他的作战效率很不满意。如果再这么无限期地拖下去,将难逃祸患。

一句话让李孝逸如梦方醒,他下令继续进军,直奔都梁山,去找匡复军大将韦超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