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梦想很坚挺,现实很疲软(第2/5页)

李哲监国期间,高宗和武则天挑选了刘仁轨、中书令薛元超和侍中裴炎辅佐他。

2

刘仁轨这时候真的已经老了,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再与李唐皇室成员纠缠不休。他基本上是只挂名不办事,处于半隐退状态。

在这些人中,薛元超最为卖力,可谓尽职尽责,他把教育太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干。他列了一些必读书目,让太子有时间要多读读书,可太子李哲的兴趣根本就不在读圣贤书上。

李哲与前两任太子走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他们就像是生活于两个世界的人。跟几岁就通读《尚书》、《论语》,二十三岁可以为《后汉书》作注的章怀太子李贤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哲压根不是读书的那块材料,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享受生活上。

他的这种活法,让薛元超很是焦虑,每天跟在李哲屁股后面念紧箍咒:不要涉险游猎,不要虚度光阴,有时间就多读圣贤书,“听政余闲,留情坟典”,每天布置的作业,请务必完成,“所读班史,请毕残功”。

至于李哲和另一位老师裴炎的关系,从后来太子李哲成为皇帝后经常冲着裴炎龇牙咧嘴的做派来看,两人这时候的关系估计也融洽不到哪里去。

在三个太子之中,最早撂挑子的李弘与朝中大臣们相处得最为和睦,也最能体恤百姓疾苦,做些官样文章,群众基础也不错,作为帝国接班人,应该是最佳人选。

有才无德的李贤,能文能武,妇孺老幼皆通吃,最后却落了一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而作为替补的替补,李哲无论是才华还是背景都不足以服人。换太子如换走马灯,每更换一次太子,就有大批东宫官员被贬黜,谁还敢跟太子太过接近,把身家性命吊在一棵不牢靠的树上?

对官员们来说,最大的人身保险,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一个真理:珍爱生命,远离太子。

在几位皇子中,李哲的外形与武则天颇为相似。作为皇家的接班人,能够生得一副帝王相是天赋异禀,不然就是将来做了皇帝,也会让整个国家蒙羞。

李哲不具有治国安邦之才,这个也不要紧。武则天认为自己还是可以替李唐王朝再执政十年,只要太子在自己面前能够恭顺持重就可以了。

如何把李哲打造成为一个升级版太子,高宗和武则天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他们并没有因李贤案将原来的宰相兼东宫班子全部拆散,而是让他们继续留任。他们想用一班老成之臣来辅佐新太子,以保持帝国政权的稳定。

所幸的是,李哲因为有了哥哥的前车之鉴,也有前妻(周王妃)被废的经验教训,对母后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在当太子期间,李哲与武则天的母子关系还算融洽。

经过无数波折,武则天现在总算选定了一个不让她那么头疼的太子,心情也略微宽慰。为了向朝臣们显示母仪天下的大度,她上表请求高宗李治能够宽恕两位庶子李上金和李素节的罪。在此之前,两位皇子因收受贿赂罪而遭贬。

当然武则天不会将他们召回京城,只是将其分别安置于沔州和岳州两地。

这时候,高宗皇帝的身体已进入枯灯将灭的倒计时阶段,皇城内外,阴气太盛,杀伐气太盛。朝堂上下,太需要一场喜事来冲刷长久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也就是李哲被册立为太子的第二年,由武则天做主,为他又娶了一房太子妃。让武则天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这个媳妇后来会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差点学自己走上女皇之路,而成为武则天第二。

这个新媳妇,就是日后在后宫掀起滔天巨浪的韦皇后。

李哲心里清楚,武则天此举只不过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而已。

太子李哲本有嫡妃赵氏,因为得罪武后被囚禁宫中,结果被活活饿死。

赵氏的来头很大,祖父赵绰是李唐的开国功臣,父亲赵瑰是左千牛将军、皇帝的贴身侍卫,母亲的身份背景更是不得了,她是高祖皇帝李渊的第七女——常乐公主。

按辈分算来,这位常乐公主算是高宗的姑姑,而赵氏则是高宗李治的表妹。那么李哲娶的媳妇赵氏,就是自己的表姑。两人感情应该还是有的,赵氏幼年时就常随母亲常乐公主来宫中走亲戚,与李哲一帮子侄辈的皇子们嬉戏打闹,读书学习。

成年后,二人又常在一起参加庆典、筵宴与游乐,有时还在一起读书,渐渐地互生爱慕。他们的媒人就是李弘,当时还没死的第一任太子。

高宗对这自己的表妹很了解,也非常满意,就和武则天敲定了这门婚事。表妹就这样成了自己的儿媳妇。

武则天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常乐公主与高宗因为这件事走得越来越近,关系很是密切。她不能容忍高宗和自己的儿子身边有如此亲密的异己力量,这容易让她产生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