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20/22页)
二十五日城破之役,张、刘二人深悔没有当场尽节,以身殉城。这几天中,他们到处奔走,图有补苴于万一,结果却是一事无成。昨夜官家要出幸虏营的消息传出后,张叔夜立刻进宫陛见苦谏,继之以泣,说道:“陛下一入虏营,处处受制,天下事不可为矣!”怎奈渊圣去志已坚,没有听他的话,反把他的名字从随行人员中勾去,畀以留守之职,续后又加任刘鞈、王时雍二人为副留守。
今晨张叔夜、刘鞈都随驾来到南薰门城下,目击发生的一切事情。渊圣驻马城下时,张叔夜也站在御侧,亲手揽住御马的缰绳,以防惊厥。他心里不断地叨念:“主辱则臣死,今日叔夜可以死矣!”他的决心也感染了刘鞈。他二人的功业、地位、思想意境都相仿佛,“主辱则臣死”,是他们受之圣贤并将传于后世的不刊的法则。这一条必将履行,这是毫无疑义的。
他们现在还在担心的是怎样才可以死得其所,死得不负君国,他们高兴吴革之来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一会儿,他俩都充满了勇气,如果吴革指挥众人,猛攻城门,他们一定含笑相从,不惜与百姓生灵一起,化为南薰门下的血泥,其他的出路是不能考虑的。
但是他们还不能忘记自己的职守,所谓留守兼弹压,朝廷命官之意,就在对付聚众骚扰的老百姓,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张叔夜不免要打几句官腔,他找到领队的吴革,拱手一揖,问道:“义夫率众来此,不知意欲何为?”
吴革叉手答礼,慷慨陈词道:“吾君蒙尘,薄海同愤,老百姓听了这消息,肝裂肠断,痛不欲生。吴某率之前来,欲与金人论理,趣圣驾速回,非欲寻衅。张枢相、刘宣抚请看老百姓们都是赤手空拳,二位尽可放心。”
张叔夜、刘鞈一看老百姓果然都是赤手空拳,就是吴革本人,身上也没有披挂佩剑,不禁一阵失望。令人奇怪的是一向以勇敢著称的名将吴革面对着辱我君主的死敌大仇,竟然想用和平的手段,呼吁送回圣驾;一向以老成练达、思虑周密著称的朝廷二老张叔夜、刘鞈,此时倒希望老百姓与金兵拼一拼,拼个同归于尽,他们自己也好找到葬身之所,双方意见竟然大相径庭,张叔夜顿时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神色。“义夫且看城上,”他指指城头上的金军,“贼虏张弓引满,严阵以待,猖獗万分。义夫欲晓以仁义,送回圣驾,岂可得乎?官家轻出,某苦谏不从,如今已落入虎口,金虏方将以奇货相待,我纵有千般道理,万口呼吁,他怎肯轻轻放回?义夫此举,未免是与虎谋皮了,”说到这里,张叔夜老泪纵横,不断以袍袖拭面道,“国破君辱,一死以殉,乃大臣之责,二十五日城陷之夕,某等未能尽节,深以为耻。今日与刘宣抚相约,同拼一死,殉我圣主,庶几无愧我心。报国善后之事,义夫勉旃!”
“义夫且听刘某一言,”这时刘鞈也插上来作一番表态性的独白,他要吴革听他说话,好像要吴革为他的遗言作个证人似的,这正好证明他的老成练达,思虑周密,“京师已陷,官家蒙尘,此时如欲与敌为城下之盟,蒙面屈膝,我辈均不免为千秋罪人,名教败类。如欲驱犬羊之众与金人对垒,则强弱悬殊,徒坏我十万生灵,供虎狼之一嚼,与事何补。此时和战两难,纵使孙吴再世,也不敢赞一词。计唯有一死以明心迹,庶不负数十年读书养气之功,生平以忠义自矢之诚。”接着他又情意肫挚地叫了一声:“义夫统制!”统制官还是吴革在西军中的职位,以此相称,是要吴革回忆起当年过从之密,“念你我二人十年相知之雅,一事奉托,为老拙补过,义夫千万放在心中勿忘。”然后他郑重其事地说出了所托之事,“当初把马子充押在囹圄,形格势禁,事非得已。这事做得拙了,老拙日夜内疚在心,近来闻得子充已破狱而出,老拙听了也自高兴。义夫如得突围,与子充相见时,务必把老拙今日之言说与子充知道,就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日刘某服罪,万乞子充以国事为重,海涵相宥,则刘某也当含笑于九泉之下,子充倜傥不群,义夫英烈慨慷,你二位若得合力同心,天下事尚有可为,今后就看你们的了。”
刘鞈说这些话,竟有遗言托孤的味道,在眼前局势如此紧张之时,他考虑的是,一死以后还有个居心无愧的问题,这才是这位理学家的本色。但他既说得这样认真,足见他对马扩一事确是内愧于心,似乎不得吴革之一诺,他死了也不瞑目。既然这样,吴革也就慨然点头答应。
官话和私话都已说过,现在吴革要考虑现实问题,他默审形势,这时聚合的百姓越来越多,却都是乱哄哄的,说话行事,统没个章法,再看城头上的金军果然严阵以待,弩矢炮石都对准了城下的百姓,只要有一根导火线触发,就可能酿成流血惨祸,事关十万生灵,千万孟浪不得。他踌躇了一会儿,就派出门当户对的禁军偏裨崔彦跑到城楼下面要求与守城的金将打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