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22/22页)

幸亏三十这天天气还算好,密布的云层中间几次漏出淡淡的阳光,不算很猛烈的西北风从背后吹来,人们也还抵挡得住。只是吃过第一批施粥以来,已经半天过去了,人们又开始感到饥饿,多亏留守赈济所的李师师等想得周到,正好在人们强烈地感到有吃食的需要时,一车车的热馒头送到现场来。从这点来说,赈济所自己任命的留守李师师等比朝廷命官的张叔夜、刘鞈等几位留守更能够想到百姓的实际需要。不但是馒头,这时也需要饮水,这个问题也由发动起来的附近民户解决供应。

双方和平对峙到晚晌时刻,忽见城门洞开,一溜火把卷地而来,老百姓们都以为圣驾回銮,平地拔起了一片高呼万岁的欢腾声,爆竹不问情由地响起来,噼噼啪啪,直震云霄,这里那里的高香红烛也都点燃起来,点缀得这条直街上犹如从黑空中撇下满天星斗。

但是来的并非官家本人,而是随驾前去金营的侍郎陈过庭,他用一面小黄旗前导,传报圣驾平安,然后凭着一张香案宣读渊圣皇帝亲笔写的诏旨:“大金已许讲和,事未了毕,朕今留宿,只候事了归内,仰军民各安业,无致疑惑。来日入城,与百姓共相庆贺。”

他宣读一句,就有人大声重复传读,直到让所有人都听清楚,听懂为止。不管讲和的内容怎样,不管大事来日是否可了,单凭圣驾平安这条消息就消受得起一片高呼和鞭炮之声,何况圣旨的结尾还有“来日与百姓共相庆贺”的话,那当然是很好的朕兆。到这个时候才有人陆续散伙而不感到自己的良心有愧。

只是圣驾未回,事情还要防有变化,已经走散的群众重新走回来,彼此相约,明天再来此候驾迎銮。这些个别的约定迅速扩展为全体行动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