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离家(第4/15页)
19世纪后半叶,为了躲避太平天国运动引起的战乱,成千上万的南方人移民到了美国。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不是苦力出身,而是技术熟练又有自己抱负的工人。他们自己出钱买船票,并且还有足够的钱财以供定居美国之后的花销。在美国,铁路工头雇用他们与欧洲移民一起干体力活。相比而言,这些“来自‘天朝’的中国人”工作起来更卖力,而且很少抱怨。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劳工在中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员工比例就达到了80%,铁路铺设的速度也突飞猛进。随后,南太平洋铁路公司、北太平洋铁路公司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都开始雇用中国劳工,最苦最累的活都安排中国人去干。比如,把工人装在柳条筐里从悬崖峭壁上吊下去,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路基。中国劳工的薪水比白种人劳工要少1/3,且食宿自理。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于1865年给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没有他们(指中国人),要想在议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宏大国家工程的西部路段是不可能的。”
查理遇到的这位舅舅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只待了很短一段时间,然后就搬到了新英格兰。他很有商业头脑,又吃苦耐劳,不久就攒够了钱,自己在波士顿开了一家店铺,专营各种中国货。这一次,他衣锦还乡,回老家小住了几日,正准备返回波士顿,途中在爪哇换船时赶巧遇到了查理。他建议查理跟他一起走,坐船绕过半个地球到那个中国人称为“福山”的神奇国度。这个建议对于比他更为务实的查理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于是,就像伏尔泰笔下的赣第德和潘格洛斯一样,查理跟着舅舅一起出发了。多年后在给父亲的信中,查理写道:“我在东印度群岛与哥哥分开了。”
从爪哇赴美,需要从位于爪哇岛西端的阿涅尔港坐船。运输茶叶的船只在那里最后一次补给淡水和食物之后,便会快速西下,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前往伦敦或波士顿。很显然,查理和那位舅舅应该是在1878年的春天乘船赶赴美国,因为他们到达波士顿的时间是当年初夏。
1878年的波士顿已经不再依靠海运和与中国进行贸易来获取财富,虽然如此,海边遍布红砖瓦房的波士顿港依然错落地停泊着各种大型船只。内战已经改变了这里的一切,以前积累的财富现在大都投到铁路建设、面粉加工和制鞋等行业。新兴工业的兴起引起了劳资纠纷,退伍军人和欧洲移民要求增加薪水,改善工作环境。受内战余波的影响,经济逐渐萧条。1873年,经济大衰退的浪潮导致一万余家公司倒闭。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们无法容忍工人罢工,他们的对策就是从西部各州招收华工,查理的舅舅趁此机会来到了波士顿。
当时在波士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国人住在查理河对岸的坎布里奇。他们都是公派赴美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富家子弟,其中有两个幸运儿,一个叫温秉忠,一个叫牛尚周(用西方人惯用的方法,写成B. C. Wen和S. C. New)。温秉忠和牛尚周都来自上海,他俩有一种奇怪的特点,那就是两人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等几乎一模一样,就像彼此的镜子一样,即便是姓名的拼法也很相似。因为这种特点,他们得到了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先生的垂青。他俩终生都保持这种古怪的习性。回到上海后,他俩娶了两姐妹为妻,还一起保媒,让查理娶了他们的妻妹,从而三人结成连襟。此外,他们都获得了差不多一样的财富和官位,还一起致力于在中国出版第一批西方教材。他们俩对中国现代史及宋氏家族的崛起产生了间接却又深远的影响。
温秉忠和牛尚周是以官派留学生的身份来到美国。这个中国教育代表团由一个名叫容闳的广东人组织成立。容闳是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他就下定决心,今后要通过选派有潜质的中国幼童到西方各个学院和大学留学的方式为祖国的变革做出贡献。1871年,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计划,来自上海的温秉忠和牛尚周加入了官派留学生的行列。
在1878年的冬季,他俩经常到查理工作的店铺,一边喝茶一边探讨如何利用西方模式改造中国。
他们逐渐对查理产生好感,便督促他去学个有前途的专业。后来,他俩又怂恿查理去向舅舅提一下想上学的想法。查理的舅舅是个极为现实的人,只关心日常实务,听说查理要去寻求更好的前程,而不是准备接他的班,他非常恼火,断然拒绝了查理的要求。于是查理开始酝酿出走计划。
1879年1月,即距离查理离开东印度群岛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最后一次向舅舅提出上学的请求,还是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