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离家(第2/15页)

通过研究查理留下的支离破碎的信息,以及从其他地方一点一滴淘选出来的零星资料,我们可以重新勾勒出他早年大致的生活情形。

查理确实出生在广东省,该省的版图现在仍包括位于中国南海、形如一滴水的海南岛。[2]该岛大约有爱尔兰的一半大小,当时还是一片蛮荒之地,群山连绵,雨林遍布,只是在沿海一带,偶有几座村落和零星种植在低洼处的小片稻田。在岛上高峰入云的内陆地带,居住着苗族和黎族山民。他们占据着这片中国南部边疆的大部分高地地区,耕作着时欠时丰的小块土地来养家糊口,还种植鸦片以供闲时消遣。在地势低平的地区,居住着相比而言更为勤劳、来自大陆地区的汉族人。在过去近1 000年的时间里,或是为了躲避瘟疫和饥荒,或是为了逃避政治迫害,这些汉族人渡过不算太深的海峡来到这里。滨海村庄的沙滩上,到处都是棕榈树和黑松林,村子里住着很多朝廷缉拿的要犯。他们当中许多都是各类反清秘密会社的成员,当初为了避难,才坐着咯吱咯吱乱响的舢板沿着海边一路逃到这里。即便在最虔诚的外国传教士眼里,海南也是一个是非之地,不能按照常规行事。这里匪盗成群,他们常从敞开的门窗潜入室内,肆意夺财害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外国人口在逐年减少。

除了传教士,常常还会有一两个年轻的英国海关工作人员被派来长驻此地。海关关卡设在正对着琼州海峡的海口港,那里直面大海,常年海风肆虐,谨慎的走私者都驾着走私船另找停靠的地方。当时,最好的停泊点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最知名的应属位于一处开阔海湾(即现在的清澜港)、堪称走私者天堂的文昌。当地人说话带有浓重的喉音,他们说“文昌”两字时,听起来有点像是“孟庆”,又像英语中“一只鞋”的发音。即便是略通汉语的人也不难看出,在信中,查理是把“文昌”误拼成了“孟寿”。事实上,再仔细看一下地图和相关地理资料,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船只进出频繁的文昌城是查理家乡唯一可能的所在地。文昌是闻名遐迩的海南舢板的主要进出港,这种船只从事贸易的路线,与查理信中描述的一模一样。

靠近海岸的地方,舢板一排排连在一起,船民们以船为家,长年累月居住在船上。像中国的大部分海港一样,刺鼻的鱼酱味、猪油味,腐臭的粪便味,与新锯开的湿乎乎的柚木散发出的香气混杂在一起,终日弥漫在港口上空。以当地标准来看,韩氏一族远非贫苦之家。查理的父亲无疑还是一位富裕的商人,一位造船场主,一位秘密会社里的资深长老。此外,他还从事走私活动。根据各种不同的资料,我们了解到,查理的父亲拥有若干艘大型远洋货船。他的贸易船队定期从靠近广州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出发,一路南下,直到安南[3]的河内,最远可达苏门答腊。整个航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写于1881年的一封信中,查理这样写道:“他们的船队从澳门开往河内,要走6天的水路。”)

查理的先祖居住在远在中国北方的山西省。那里距离大海数百英里,群山环抱,气候干旱,土地贫瘠。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社会动乱频发。跟其他许多中国人一样,查理的先祖也被迫南迁至广东,后来又渡海来到海南岛避难。查理的先辈中有一些还是客家人。远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于中国北方被来自中亚的部族占领,他们便迁移到了南方。“客家”的词义即为“做客的人”,专门用来称呼那些客居他乡的北方人。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现如今他们虽然散居在世界各地,这种观念却依然保留。在海南这片世人眼里的流放之地,查理的先祖们隐居于住在文昌港口的船民之中,开始了舒心惬意的新生活。

在美国国务院一份几乎被人忘记的档案里,提到宋查理的大儿子宋子文曾送给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一艘海南舢板模型,其中的内容证实了上述大部分事实。宋子文在赠送船模时随附了一封短信,内容如下:

敬悉您喜爱帆船,今特请我国驻华盛顿大使转赠精美海南远洋舢板船模一具。此船模由我国海关监制,完全按照实物精制而成。海南为广东省沿海岛屿,我家祖辈世居于此。岛上居民吃苦耐劳,远近闻名,他们每年定期驾驶这种小船出海贸易,最远可达印度。

这种大型海南舢板是一种三桅帆船,非常适合航海。其造型也与众不同,整体形状像一个大香蕉,可以在海洋里破浪前行。船上配有小型火炮,用来防御海盗骚扰。船头画着一双大眼睛,目光向上,看着远方。这双眼睛,再加上张开后如同公鸡鸡冠般的红色船帆,使得这种船看起来像一只大眼睛的公鸡,它也因而得了一个外号:大眼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