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离家(第3/15页)

每年夏天,韩家的“大眼鸡”船队都会离开海南,开始一年一度传统的贸易之旅。西南季风吹来,他们驾船载着货物向北驶往澳门、汕头和厦门等地。西南季风之后,东北季风随之而来,船队便会满载中国商品向南驶往暹罗、马来亚联合邦[4]和爪哇。进入南部海洋之后,如果遇到单独航行的船只,或者某个毫无防备的海边小城,船上的水手们就会冲上去大肆掠夺一番。驾驶游艇航行的人至今仍尽量避开这片海域。春季到来之后,船队便会在各岛屿之间进行贸易,逮着机会就抢上一票。然后,等夏季的西南季风再次刮起的时候,船队就会掉头向北,返回家乡。

那时候,小孩坐船跟着大人们出海是家常便饭,宋查理小时候肯定跟随他的叔伯或兄弟们到越南一带跑过几次短途贸易。根据查理后来的回忆,1875年他满9岁的时候,父亲决定让他跟着一位略年长些的兄弟去爪哇,到一位远房亲戚那里学手艺。这次旅行开始时一如往常,风平浪静,谁料想前后竟然持续了10年之久,把查理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年8月,一支“大眼鸡”船队带着查理驶离港口,穿过琼州海峡,前往广州。早期的照片显示,那时候的查理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看起来像一根柚木。双目炯炯有神,像一只正学说话的八哥。那时候他的发型还是按照清朝统治者的规定,前面剃得圆润光滑,背后拖着一条又长又重的辫子。

中国南部沿海一带,青山连绵不断,众多海岬与大小岛屿犬牙相错。沿途最适合停泊船只的地方挤满了广东本地的船只。这些船的船头也都画着一双大眼睛,不过目光是向下注视,似乎是在寻找鱼群,这跟那些眼睛盯着远处地平线的海南商船完全不同。8月末,乘着最后一段时间的西南顺风,这支海南船队抵达位于珠江口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那里的滨海地区到处都是伊比利亚式[5]的平房和低矮的货栈,天主教堂也随处可见。4个月后,随着东北季风的到来,已经销售完货物的商人们通常会购置新货上船,然后呈不规则编队从澳门向南进发。“大眼鸡”船队的第一个落脚点是河内,第二个是西贡,然后穿过暹罗湾来到马来亚。每一处港口都有外出经商的海外华人的定居点。再往南,在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6]等地,则有大量住在农村地区的中国人,他们当中有的开锡矿,有的开商铺,有的人则从内陆地区往海边贩卖各种原料。

海南商人在东南亚的商业网络由潮州帮联结在一起。潮州帮是中国势力最大的秘密帮会之一,其最初的成员是从广州北面约170英里的汕头逃难出来的船民。潮州帮一直坚定地从事秘密反清活动。有组织的抵抗被瓦解之后,帮会成员四散奔逃,远走高飞。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他们虽然散居各地,但从事秘密活动的习惯却保留下来。如同海上的吉普赛人一样,潮州帮成员将他们的方言和与众不同的行事方式作为秘密联系的纽带。正是他们这种置于中国传统家族关系之上的联系纽带,使得潮州帮的商业圈比任何一支海外华人的势力都要强大,联系也更紧密。当时,潮州帮控制着中国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和鸦片运输,同时他们在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的英属租界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由秘密帮会发展成具有排外性的行会,这些行会又慢慢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势力和财富的大财团与同业联盟。在西方人的想象里,在阴森恐怖的摩鹿加群岛[7]深处,潜伏着凶恶的中国海盗,他们走私黄金,贩卖毒品,恐吓妇女,而西方人所描绘的,其实就是当时潮州帮的形象。直到现在,担任这片地区大银行老板的潮州帮首脑们仍然操控着从印度支那的金三角经由泰国曼谷到阿姆斯特丹和其他毒品交易中心的国际毒品贸易。西方禁毒机构对此只能装作视而不见。

就像一个盒子套另一个盒子似的,有许多人全家都加入了潮州帮。除帮会生意之外,他们的家族自己也有独立的走私网络。由于帮会生意不容外人插足,所以为了生存下去,那些从其他地方逃难或流放至此地的人不得不想方设法融入帮会之中。即便是从山西移居此地、拥有强大客家宗族势力的韩氏家族,要想全面操控19世纪的海南商业圈,并发展海上贸易,也必须通过联姻的方式与潮州帮联系到一起。韩氏家族成员也不得不加入帮会。韩家定居海南之后的几百年间,只有通过与帮会成员联姻,使得双方产生相互依附的关系,才能把家族的商业网扩展到东南亚一带。他们的家族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

查理的哥哥要去住在东印度群岛的一位韩氏本家那里当学徒,查理也在那里的一位亲戚家做了三年雇工。到了1878年初,这个心怀不满的孩子找了个机会离开了那里。那时的查理已经12岁了,他遇到了一位远房亲戚,他称其为“舅舅”,不过查理从未提起过他的名字。舅舅是一位移民,很久以前就跟着建铁路的人一起到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