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破除困境的观念升级包(第4/6页)

但是你反过来想想,你的这个想法,一定就是对的吗?有没有可能,这些标签都只不过是你硬加上去的?当你试着把先入为主的东西都去掉,就会发现,很可能并没有什么高高在上的“富二代”,也没有谁是成心跟谁过不去、生活习惯又糟糕的自私鬼。真实的情况,不是谁对谁错,只不过是“作息习惯不一样”而已。有些人睡觉比较挑剔环境,有些人睡觉不太容易被干扰,有些人习惯三四点睡觉,有些人习惯五六点起床,仅此而已。

而如果只是习惯的不同,这就比较容易沟通了,因为你们需要的只是彼此配合而已。但是要注意,如果想让对方配合,你就不能先用负面标签看待对方,也不应该用负面的情绪去揣测、归类对方,让空气里充满火药味。

也就是说,你要提醒自己,没有人特意“吵你睡觉”,只不过是有人“跟你作息习惯不同”而已。晚睡的人固然会干扰早睡的人,可是早睡的人早起的时候,又何尝没有干扰到睡得正香的晚睡者呢?所以,谁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习惯这种东西,通常都跟对错没有关系,只不过是看个人怎样才舒服罢了。

这样一想,你就会发现,即使最终商量出来的结果,是对方“尽量早点睡”,这也不是因为你对他错,所以他要听你的,而是因为这是最简单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方式。它并不是始于指责,成于争执,终于对方的让步;而是始于彼此承认,成于协商智慧,终于各退一步。

本着这种“协商”的态度,你们完全可以想出更多的对策,比如购买眼罩、耳塞,或者是制订一个有弹性的寝室作息时间表,等等。只要双方都表现出善意而非抱怨,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就算最后你们发现,根本没办法解决,只能调换寝室,甚至是有一方搬出去住,这个结果也不会伤害大家的感情,而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总之,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差异性,大多数时候都不存在对错之分。但是,到了社会上,有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学会适应”。和室友的作息时间不同,却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其实就是学习适应的功课。不仅要和对方沟通,更要学会跟自己沟通,学会用不带成见的方式想问题,才能用聪明、不引起纠纷的方法,为自己争取利益。

+•延伸思考

很多人会担心,大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如果直接跟室友表达自己的需求,会不会得罪了他,不利于日后的相处?其实,只要你是不带指责地提出协商的请求,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因为此时只是“有不同,要协调”,不存在谁对谁错。而且进一步说,你不愿得罪室友,室友又何尝会希望平白无故地得罪你?你们是谈判时的平等主体,而不是相互指责的对手,这就叫“和而不同”。

不是不喜欢,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

“喜欢”的反面未必是“不喜欢”,

很可能只是“不了解”。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想把我的一些爱好介绍给不了解或不喜欢它的人,比如我喜欢京剧,对方却对京剧不感兴趣,这时我该怎么说,才能让他愿意听下去呢?

常见的说法:“我知道你不喜欢京剧,但是京剧有很多迷人的地方……”

更好的说法:“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为什么要这样说

“喜欢”的另一面,未必是“不喜欢”,很可能只是“不了解”。把人区分成“爱好者”和“反对者”,会限制一个人的视野,阻碍他去了解和体验。

第一季《奇葩大会》曾经邀请到著名的京剧演员王珮瑜老师。她在节目上讲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话:“这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一般人遇到王珮瑜老师的情况,往往会把人区分成“喜欢”或是“不喜欢”。但这种说法,会把话说死,如果不是“喜欢”,就会被归类为“不喜欢”,这会让人自我设限,从而更不愿意去了解、尝试新事物。

而王珮瑜老师的话,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她发现,“喜欢一件事”的对照组,其实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这种说法,就保留了可能性,为京剧的外行人留下了一个空间,给普通的群众留下一个了解京剧的动机。哪怕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也得去看看为什么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喜欢”。

其实,所谓的“喜欢”,都是接触了事物“好的那一面”。就像爱吃草莓的人,也不是一出生就爱吃草莓的,肯定是因为吃过好吃的草莓,有过美好的体验,才会认定自己喜欢这种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