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破除困境的观念升级包(第3/6页)

同样的道理,在表达负面意见的时候,很多人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客观”,所以上来就直接吐槽,似乎自己反对的现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客观事实了。而这种“无我”的叙事视角,同样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你有那么强烈吐槽冲动的对象,通常都是跟你有密切关系的。你本来就不是个置身事外的人,却偏要装出一副跟你毫不相干的样子,进行斩钉截铁地“客观”评述,又怎么能不引起怀疑呢?听你这样讲话的人,只要稍有社会经验,或是稍作思考,就会觉得你很不靠谱,没有公信力。

就拿吐槽自己的老板来说,如果你直接讲:“我的老板太坏了!”就算之后给出了一大堆的论据,听众也可能会觉得,你想说的是老板跟你有冲突,可是讲了半天都没讲到你自己,在这个关系里,你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才导致老板对你另眼相看呢?

所以,你倒不如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角色代入进去,以“有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比如这样说:“老板对我的态度,跟我预期的不太一样。”就会引申出你对老板的预期、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老板是怎么对你的、他这样做应不应该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个时候再让听众得出“老板太坏了”这样的结论,他们才会觉得你是客观的,你的吐槽是可信的。

不带主观因素的客观,根本不是真正的客观。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进去,告诉对方,你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预期、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对方才会觉得,你是客观中立地在叙述这件事情。而你想得出的结论,也会觉得可靠很多。

进一步说,当你要就更为私密的事情表达看法时,就更是需要这种“有我”的视角。比如,如果你想提醒自己的朋友,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不值得信任。那么,最好别用“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方式,要么就不说,要说就说透。到底是哪件事情让你觉得他不可信,前因后果要说清楚。这样,对方才不会觉得你是在扣帽子或是报私仇。

更重要的是,在你这样说以后,你和你的朋友才有深入沟通的可能性,他才能继续追问你一些重要的细节。通过你的描述,你的朋友能够完整地了解事情的经过。这时,你的话对他来说就会更有分量。

总之,当我们想吐槽一个对象的时候,都希望表现出客观的样子。但越是这样,就越是不能情绪激烈地直接下结论,因为情绪只不过是你的感受,而你的感受,对于他人来说是没有信息量的。所以,你应该克制这种“无我”的叙事习惯,以“有我”的视角,给他人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一来,你的意见反而会更具价值,更有公信力。

+•延伸思考

思维会被说话的方式影响。当你用“无我”的方式叙事时,你和听众的想法和注意力全都在对象身上,而没有你自己。因此,你的表述是表面和片面的,而且你的听众也只能跟你聊这个对象,话题受到了很大限制。可是,一旦你开始在讲话里代入“有我”的视角,你的叙事就会立体起来,你和听众能聊的东西也会更丰富。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真难看!”你的朋友要么附和,要么反对,话题很难深入。可是如果你说:“这部电影跟我想的不一样,也许不是我的菜吧!”那就有很多角度可以跟朋友探讨了。

室友总打扰我休息,怎么办

生活习惯这种东西,

并没有对错之分。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住宿舍的大学生,睡觉时对声音和光线异常敏感。我的室友是个“富二代”,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作息不规律,时常打扰到我的睡眠。我曾经反映过,没太大改善,但我又不想把话说得太重而得罪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常见的说法:“你的作息太不规律了,非常影响我休息,能不能拜托你早点睡呢?”

更好的说法:“我跟你的生活习惯很不一样,该怎么想办法互相配合跟调整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

“标签”跟“对错”,往往是阻碍沟通最大的绊脚石。因为你一旦开始在意标签跟对错,事情就会陷入非黑即白的冲突之中。既然你非要争个输赢,也就不太可能达成沟通的效果。

比如说,有过集体生活经历的人,大都会遇到“就寝时觉得吵闹”这个问题。可是,对这个问题的界定不一样,你的感觉也会大不相同。假设你的眼睛盯在“我被吵得睡不着觉”这一点上,就会觉得是别人在干扰你。

按这个思路想,你的作息是“正常”的,别人的作息是“不规律”的;你是“安分守己”的,别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么一来,立马就出现了四个标签,而且什么都是你对,对方不管在生活习惯上还是在道德素养上,都是有问题的。你带着这样的成见去跟别人说早点睡,不管自己觉得多客气,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