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避开冲突危险区(第5/5页)

常见的说法:“医生,你给我拿个主意吧!到底是拔牙,还是装牙套比较好呢?”

更好的说法:“医生,没有别的意思,也不是要您给我指示,我只是好奇,如果是医生您碰到我的状况,您自己会怎么选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

很多医患纠纷,来自医患沟通不良,而医患间的沟通不良,往往来自不理解彼此的立场。作为病人,你必须明白医生有什么顾虑,才好获得他们全心全意的帮助。

第一层顾虑,就是医生不敢给出明确的承诺。

很多人会抱怨,医生看诊的态度很恶劣,不重视病患的诉求。其实医生之所以会显得冷漠,很可能只是因为任何一句安慰的话都可能被理解成“承诺”,而承诺都是要负责的。

比如说,任何亲人朋友来探病,都可以安慰病人说:“没事的,只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肯定会好起来的。”但是偏偏医生不敢这么说,因为别人说只是祝福,而医生说,就变成了承诺。

这个时代,对医生的要求空前得高,医生不仅要对诊疗负责,还得对他的承诺负责。如果医生告诉患者:“你不用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我干这么多年了,还没见过真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万一发生严重的副作用,那医生很可能就得面对法律纠纷了。

所以,就算病患再怎么想得到一句明确的承诺,为了自保,医生还是会想避免不必要的责任,只愿意给出不会出错的“标准答案”,也就是病人最不爱听的“不一定”,或是“看状况”之类的话。这样,就难免显得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而第二个顾虑,就是医生不敢冒险,去做他没有把握的诊疗。

科学是严谨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而医学又是个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领域。一点点的不确定性,就已经是医生承担不起的风险。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通常都只告诉你各个选项有什么优劣,很少敢于直接帮你做决定。甚至有些医生会觉得,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与其甘冒风险动手术,不如直接拒绝病患来得干脆。

这些事情,都是医生不会主动告诉你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医生真心帮助你,你就得主动打消他们的顾虑。有一种话术能帮医生减轻负担,让他愿意多提一点意见给病人参考,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询问医生的“个人意见”。

这是因为,如果只是分享个人意见,医生就不太会因此卷进纠纷。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有太多顾虑,愿意跟病人多分享自己的看法。这些“个人看法”不能拿来问责医生,反而是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毕竟每个人都是在打消顾虑之后,才能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

+•延伸思考

除了医患沟通之外,还有很多人际关系里的冲突和猜疑,都是来自“不理解对方的顾虑”。而进一步说,顾虑之所以是顾虑,正是因为对方不太方便讲得太明白,只能让你自己去领悟。所以,当你第一反应觉得对方有意冷淡,甚至是有意刁难的时候,先别急着发火。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是对方心里存在你没有意识到的顾虑?帮对方打消这个顾虑,你们才能进行融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