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避开冲突危险区(第2/5页)

当然,“这话不该我说”这句话本身并不能说服对方,它只是未雨绸缪,帮你降低因为人设不对造成的道理被打折扣的风险。你必须得先确认,自己接下来要讲的道理是客观的、正确的、有依据的,这样才可以放心使用这个说话技巧。

被要求站队怎么办

世上哪有那么多冲突?

无非是定义不同而已。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过年回家,遇到亲戚在争执“中医管不管用”这个问题,不小心就被牵扯进去。可是不管站哪边,都会得罪另外一边,我该怎么表达意见呢?

常见的说法:“这个议题我不了解,实在不知道谁对谁错。”

更好的说法:“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你说的是传统医学里有些智慧值得学习研究,我肯定是支持中医的;不过呢,如果你的意思是只要老祖宗说的就是对的,那我是不信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

社会上充满了争议话题,无论你选哪一边,都会得罪另外一边,而明显地打马虎眼,又可能两边都得罪。所以很多人会劝你,少对这种议题发表看法。可是,万一被迫选边站,又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试着通过厘清定义的方式,帮助双方化解冲突。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的三观冲突,往往都是来自“前提”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是因为双方是从“公”和“婆”这两种不同的前提出发,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定义,才会对同一件事情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所以,当你发现双方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时,不妨先思考一下,在他们看来这个事物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说的真的是同一回事吗?这样一想,往往就会豁然开朗,给之前势同水火的双方找出和平共处的最大公约数,也让自己避免了必须站队的尴尬。

比如这里提到的中西医之争,背后有很复杂的理论背景,一两句话肯定是说不清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大多数态度鲜明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其实都没有认真想过,所谓“信中医”,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这正是你化解冲突的机会。你只需要指出对立双方各自的合理性,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分别从不同的定义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看似对立的观点,也就有了避免冲突的可能。

比如说,信中医的人很可能是因为相信古老的传统必定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虽然有些尚未被现代科学证实,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这一论点,即使是反对中医的人,大都也是可以接受的。反过来说,不信中医的人,很可能反对的是没有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江湖郎中,随便从古书里拿个方子就敢给人开药。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使是信中医的人,也大都是会有所警惕的。

如果这样定义“信中医”和“不信中医”,那么除了极少数特别极端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谁也挑不出你的毛病。毕竟,你只是在重复双方观点的合理性而已。“看你怎么定义”,你就会得出什么结论。

像这样议而不决,持续引发社会撕裂的论题,不只中国有,西方也有很多。举个例子,是否支持女性自主中止妊娠的权利,在美国一直都是非常热门的议题。几乎所有政治人物都被要求表态,而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失去另外一边的选票。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夏威夷檀香山市有位议员,为了既回应大众又不得罪立场不同的选民,就使用了“看你怎么定义”的技巧。

他请秘书草拟了一份“回复堕胎问题的通用信函”,也就是说,无论是谁提问,回信都可以这么写,而且保证不得罪任何人。

那么,这封神奇的信是怎么写的呢?第一段话是:“关于我是否支持堕胎,我的立场是这样的,如果您所谓的堕胎,是意指谋杀毫无自卫能力的人,是剥夺最年幼公民的权利,是鼓励年轻人之间胡来,那么,请相信我会毫不动摇地反对堕胎。”

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坚定地反对堕胎权的立场,可是别急,后面还有一段话:“如果您所说的堕胎,是指尊重妇女的选择权,是使我们的年轻人可以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予所有公民依照自己良知而行动的天赋权利,那么我向您保证,我会坚决捍卫这些权利。”

这两段话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看你怎么定义了”。因为支持和反对堕胎的人,对这件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是存在巨大分歧的。既然大家的定义不一样,那你问我支持还是反对的时候,我当然可以反问“你的定义是什么”了。不用担心极端派会觉得这是在耍滑头,因为大多数温和的中间派选民都会觉得这才是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