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空性论(第6/6页)

许多人问母亲、父亲、道格、妮娜,还有我,该如何保持联系——这也正是我开始写这个博客的原因之一。有任何新消息,我都会在这里发布,包括母亲去伦敦、日内瓦等地方的行程。所以,想知道近况的朋友们可以随时上网查询。

而且,我想大家已经猜到,给母亲写电子邮件或者邮寄信件比给她打电话要好得多(我父亲从来都不喜讲电话)。当然,由于需要接受治疗还有外出行程,她可能无法立刻给大家回复,所以如果没有收到回复也不需要担心。

最后,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祝福。母亲非常感激,我们也是。”

母亲说我可以任意修改这篇博文,但她认为文中提及的旅行计划很重要,这样大家就不会觉得她时日无多了。我没有对这篇博文做任何修改。母亲对我说了好几次:“很抱歉,你有那么多工作要做,我还要求你做这么多事情。”我向她解释,更新一个博客的工作量非常微不足道,但她依然要我向她保证我会好好休息。

母亲还有另外一件事要我帮忙,希望我陪她做下一次的化疗,我向她保证以后一定会尽量陪着她做化疗。母亲生病期间,会让我们所有人陪着她去就诊,她得经常去医院。我很快意识到,这是母亲在以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相处,并且给我们陪伴她的机会,这对她来说非常重要。这个方法也为父亲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因为未来他还要陪母亲做大量更为复杂的治疗和住院陪护。几个礼拜过去了,陪母亲做化疗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母亲也急于跟我分享她的两个新计划:第一,她打算多做瑜伽。她喜欢瑜伽,瑜伽让她放松;第二,她决定趁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好好整理一下她的书桌。母亲最想做的是清除通讯录中重复的部分,我对此不明就里,不过看到她如此兴奋,也就没有多问。“净不净苦乐,是故无颠倒”,我想起了这句话。我觉得,是不是整齐清洁,看你用什么眼光来看。清除掉不需要的东西,不也是如此吗?

母亲还想看更多的书。她当时已经看完了波拉尼奥的那本。我把胡塞尼的书还给她时,给她带去了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最后一本书——《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是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史诗著作,也是我刚刚编辑出版的一本书。哈伯斯坦姆是母亲大学时的朋友,曾与母亲的闺中密友交往过,那位女士非常迷人。我帮哈伯斯塔姆出版过多本著作,也有幸和他以及他的妻子珍成为朋友。六个月前,一位实习记者自告奋勇地开车载哈伯斯塔姆奔赴一次采访,不幸途中遭遇车祸,哈伯斯塔姆当场丧生,而就在几天之前,他刚刚完成这本耗费了十年心血的无与伦比的著作。

哈伯斯塔姆去世之后不久,我飞去纳什维尔出差,那里是哈伯斯塔姆报道民权运动的成名地。我本来心情还不错,但系上安全带的那一刻,我彻底崩溃了。搭飞机总会给我带来分离和悲伤的感觉,仿佛是聚焦在放大镜下的阳光,灼热难耐。坐在那,在等待如平常一般的起飞时,泪水瞬间溃堤,在哈伯斯塔姆去世后第一次倾泻而下。

那个夏天,母亲和我看的都是比较薄的书。可现在我们开始一本接着一本地看长篇巨作。或许,那意味着另外一种表达希望的方式。你需要很多时间才能看完波拉尼奥、托马斯或哈伯斯塔姆的书,连胡塞尼的也属于这类。我跟母亲说,我们看的这些书不仅都是大部头,还有一个相同的主题:人们对于命运承担了选择后的结果。

“我觉得大部分好书都是关于这个主题的。”母亲说。

母亲还在担心妮娜不肯搬去日内瓦。“告诉她,她去了可以随时回来,但她必须得去。”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掏出《疾病的礼仪》中记下的三条注意事项,然后决定什么也不说。接着我给妹妹打了电话。

“我会去的。”妮娜说,“我每天都会打电话给她。我们会带着孩子常回来看她。她也说了会经常来找我们。需要我们时,我们可以随时回去。妈妈坚持让我去,如果我不去,她会很不高兴的。”就这样,妮娜决定去日内瓦。

“净不净苦乐,是故无颠倒。”无论如何,妮娜决定按照原计划搬去日内瓦,这不仅让母亲高兴,也让我们大家感到欣慰。母亲病了,但生活仍在继续。至少那时候是这样的。当需要做改变的时候,我们就会这么做。

非常,非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