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善之我见(第2/4页)

我试图从美学作家的作品中发现到底是人性中的哪类特质使我们产生了审美感受,以及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通常人们谈到的便是美的本能,这个术语似乎让审美成了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如同饥饿、性一样,同时让审美具有一种特性,即哲学里的统一性。因此,审美起源于人类表达的本能、过盛的精力和一种绝对却又神秘的直觉,以及其他我不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美学绝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境界,它建立在某些强大的本能的基础上,却又结合了经进化后的人类特质,同时跟生命的普遍构造有所关联。事实证明美学和性本能有关系,这一点许多人都承认,那些具有绝佳美学品味的人在性欲方面通常由正常化走向极端化,甚至病态化。在身心结构中,或许存在着某种东西以至于让某些声调、某些旋律和某些颜色对人类来说别样地具有吸引力,有某种生理因素在左右着我们的审美。但是我们也发现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们让我们想起了那些我们热爱的物、人或地方,即那些历经时间的长河后对我们而言具有情感价值的东西。我们发现事物美好是因为对它们感到熟悉,相反,我们也会觉得新颖的事物很美好,因为它们的新颖惊艳了我们。这些都意味着,不管是相似性联想还是相异性联想,都属于审美情感。只有联想才能解释那类丑的、怪异的物品的美学价值。我不知道是否曾有人研究过时间对于美感诞生的影响。当我们觉得事物美好时,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更熟悉它们,也可能是先辈对它们的欣赏或多或少为其增添了美感。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作品在初问世时无人问津,现在却大放异彩,我想济慈的颂诗在当下一定要比当年他创作的时候显得更为迷人。读者在这些充满生气的诗歌中找寻到慰藉和力量,反过来这些颂诗也被读者的情感所丰富。我绝不认为美学情感是一种具象的东西,相反,我认为它极其复杂,并且是由诸多多样且不和谐的因素所构成的。因为一幅画作或一段音乐会挑逗起你的欲望,让你感伤往事,让你思绪飞舞、莫名兴奋,那些美学家就说你不应该被其打动,这显然毫无用处,你终究还是被打动了。这些方面同样是美学情感的组成部分,正如看到平衡的结构后收获的那种客观的满足感一样。

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一个人的反应到底是什么呢?当他在卢浮宫看到提香的《埋葬基督》时,或是听到《歌唱大师》的五重奏时会是什么感受呢?我知道我的感受如何,那是一种兴奋夹杂着喜悦的感觉,同时充满理性和感性,是一种让我获得某种力量进而从人性的束缚中获得解放的幸福感。同时,我感受到自己处于一种充满人类同情心的温柔心境之中。我因此而觉得踏实,内心平静,精神上也感到超然。确实在某些时候,我看着某些画作或雕像时,听着某些音乐时,我的内心还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然而我只能用神秘主义者惯用的语言来描述它:与神合一。我认为这种与更宽广的现实的交融感并非只是宗教人士的特权,它也能通过除祈祷和斋戒以外的方式来实现。但我也问过我自己这种情感究竟有何用处。当然,就它本身的欢快和愉悦而言它是好的,但是什么让这种感觉可以超出其他的愉悦,以至于当把这种情感和其他的愉悦相提并论时是对它的一种贬低呢?难道杰里米·边沁当真如此愚蠢,才会说出所有的幸福感受都是差不多,只要愉悦的程度相同,少儿游戏便和诗歌一样?神秘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很明确,他们认为一般的欢欣毫无意义,除非它能磨砺一个人的性格,或让一个人采取正确的行动,这种欢欣的价值便在于实际行动中。

似乎是命中注定,我要生活在一群具有美学识别力的人中。我并非指那些从事创作的人,在我看来,那些创造艺术的人和那些享受艺术的人有着巨大的区别。艺术创造者之所以创造,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渴望让他们不得不将通过创造来让自己的人格外化。如果他们创作出来的东西具有美感,那么这是一种偶然,他们本来的目的极少是为了创作美的东西。他们想要释放那充满重负的灵魂,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用他们手头的笔、颜料或者黏土,用那些他们生来就善用的工具。我现在要谈到的,是那些将对艺术的沉思和欣赏作为生活主要事业的人。我很少能发现他们有让我钦佩的地方,他们虚荣而自满,不善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却鄙视那些谦逊工作的人。只因为他们读了一些书,看过一些画作,就以为自己要高他人一等。他们借用艺术来逃避现实生活,还愚昧无能地鄙夷万物,贬低人类基本活动的价值。他们实际上和瘾君子别无两样,甚至比瘾君子还要更糟糕,因为瘾君子并未自视过高,也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同类。和神秘论的价值一样,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果。如果艺术只能带给人愉悦,不管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有多大,它的影响也不甚明显,甚至不过等同于一些牡蛎和一品托梦拉榭葡萄酒带来的愉悦。如果艺术是一种慰藉,那么足以。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避免的邪恶,如果人类偶尔能从古往今来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寻求庇护,这样是极好的。但这并非逃避,而是汲取新的力量来面对这些邪恶。如果说艺术是人生重要价值的一种的话,那么艺术必须教会人们谦逊、容忍、智慧和慷慨。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美,而在于正确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