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中来,到白云中去(第5/11页)

创作于1999年的《你没错,但你错了》也是这个阶段值得重点关注的作品:

由于他五年来

每天从铜锣湾坐巴士到中环上班,

下班后又从中环坐巴士回铜锣湾,

在车上翻来覆去看报纸,

两天换一套衣服,

一星期换三对皮鞋,

两个月理一次头发,

五年来表情没怎么变,

体态也没怎么变,

年龄从二十八增至三十三,

看上去也没怎么变,

窗外的街景看上去也差不多,

除了偶尔不同,例如

爆水管,挖暗沟,修马路,

一些“工程在进行中”的告示,

一些“大减价”的横幅,

一些“要求”和“抗议”的政党标语,

一些在塞车时才留意到的店铺、招牌、橱窗,

一些肇事者和受害人已不在现场的交通事故,

你就以为他平平庸庸,

过着呆板而安稳的生活,

以为他用重复的日子浪费日子,

以为你比他幸运,毕竟你爱过恨过,

大起大落过,死里逃生过

——你没错,但你错了:

这五年来,他恋爱,

结婚,有一个儿子,

现在好不容易离了婚,

你那些幸运的经历他全都经历过,

而他经历过的,正等待你去重复。

这首诗一共30行,看起来有些复杂,但只要我们多读两遍,就能抓住其中脉络。该诗的前24行,其实只有一个句式:“由于他……你就以为他……”这中间全部是对“他”的生活状况以及日常所见所闻的描述,而这些事情,多为看似无关痛痒的琐碎。因此,“由于他”的经历没有大起大落,“你就以为他平平庸庸,/过着呆板而安稳的生活,/以为他用重复的日子浪费日子,/以为你比他幸运,毕竟你爱过恨过,/大起大落过,死里逃生过”,交代完这一切之后,诗人告诉你: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你”对他的生活的理解“没错”,但你同时又“错了”。

最后五句,诗人给出了“你错了”的理由:“这五年来,他恋爱,/结婚,有一个儿子,/现在好不容易离了婚,/你那些幸运的经历他全都经历过,/而他经历过的,正等待你去重复。”

读了这首诗,我想起了那句古老而睿智的话——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常常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别人,解剖别人,随意评价别人这样那样,殊不知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经历过的痛苦,别人也经历过;我们自以为得意的经验,别人也并不缺乏。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可能全知全能,当我们对别人挑三拣四时,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知道别人可能比自己更深刻、更丰富,“他经历过的,正等待你去重复”。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人生的辩证关系以及生活的复杂性,充满“教育意义”。把这样一个富有哲理气质的内容用如此浅近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易于接受,不起“被教训”的逆反心理,思索之后又豁然开朗,没有高超的写作功底和对生活本身的深刻洞察,要达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类似的技巧,在2006年后创作的《才能的宇宙》一诗里也使用过,这首诗第一节共八行,全凭一个“就跟……一样”的句式为架构,从中加入了一系列被书写者的生活细节。随后在第二节加以阐释、总结,使整首诗有了完美的收尾。这样的写法,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力,但有时候,也会让读者心悬一线:如此众多的内容,仅用一个句式来衔接统一,会不会让那个句式有些不堪重负?

“第二阶段”还有一首诗,也是我异常喜欢的,那就是作于2000年的《祖母的墓志铭》:

这里安葬着彭相治,

她生于你们不会知道的山顶,

嫁到你们不会知道的晏田,

丈夫娶了她就离开她,

去了你们都知道的南洋;

五十年代她去了香港,

但没有去南洋,因为

丈夫在那里已儿孙成群。

她有两个领养的儿子,

长子黄定富,次子黄定宝,

大媳妇杜秀英,二媳妇赖淑贞,

秀英生女黄雪莲、黄雪霞、

男黄灿然、女黄满霞,

淑贞生女黄丽华、黄香华、

男黄胜利、女黄满华。

七十年代她把儿孙们

相继接到香港跟她团聚,

九十年代只身回到晏田终老,

儿孙们为她做了隆重的法事,

二○○○年遗骨迁到这里,

你们看到了,在这美丽的

泉州皇迹山华侨墓园。

世上幸福的人们,

如果你们路过这里,

请留一留步,

注意一下她的姓名,

如果你们还有兴致

读她这段简朴的生平,